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六)

 2025/09/23/ 09:23 来源:甘肃农民报 记者 杨万明

千年药乡焕新彩

——“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六)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甘肃,幅员42.59万平方公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从陇东高原到戈壁绿洲,从陇山山脉到徽成盆地,随处可见享誉全国的道地药材。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为优质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成就了“千年药乡”之美誉。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626种中药资源,其中人工种植(养殖)达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为了将这些自然的赠与用好用足、产业做大做强,甘肃举全省之力,立足资源禀赋、先行示范带动、政策多维支撑,将资源、典型、政策整合为促进产业成长的引擎,终于促使中药材产业集群整体跃升,走出了多元领域融合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天的甘肃中药材产业,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历史积淀,从深厚的中医药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谋划数字赋能,形成了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全省的产业布局,书写了以“传承创新、开放共享”为主题的时代答卷。

  定西: “先行示范”带动中医药发展

  定西,作为甘肃中医药产业的“龙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药都”。近年来,定西市紧扣“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目标,构建起“种好药、做好药、卖好药、用好药”的全链条发展格局。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182万亩扩大到2024年的237万亩,占全省44%、全国4%,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标准化种植覆盖率84%,建成GAP示范基地42万亩、标准化基地934个,总产量达50万吨。质量管控方面,制定22项种子种苗地方标准,推广拌种包衣、丸粒化播种等新技术,出台全国首部道地药材法规《定西市岷县当归产业保护发展条例》,建成数字化溯源平台,修订加工技术规范52项,药材合格率98.3%,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等主要指标均显著优于国家标准,道地品质成为市场“硬通货”。

  产业链延伸实现“原字号”向“增值品”跃升。定西已形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服务”闭环,建成陇西、岷县、漳县3个省级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吸引国药、广药等33家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落户,培育加工企业115户,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较2020年增加20万吨;开发直接口服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新型产品,培育产值千万级单品17个、亿元级3个,“贞芪扶正”“红芪口服液”等产品畅销全国。

  依托“干而不燥、凉而不阴”的气候优势,静态仓储能力从100万吨增至140万吨,贮藏品种320余个;建成首阳、岷县当归城等5大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50万吨、交易额300亿元,陇西黄芪、岷县当归等市场成为西北最大专业平台。

  2024年,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507亿元,占全省52.2%,增加值67.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2%,农民人均从中增收271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2.4%,中医药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中国药都”实至名归。

  全省:多点开花构建产业矩阵

  定西的崛起,是我省中医药产业整体跃升的缩影。近年来,全省以“集群化、全链条、品牌化”为方向,推动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202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32万亩(较2020年增60万亩)、产量160万吨(增28万吨)、产值较2020年增28亿元(增幅17.83%)。

  守着甘肃南大门的文县是甘肃“四大名药”之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纹党参的原产地。2024年文县纹党种植面积达10.95万亩,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合作社+农户模式,创造了逾3亿元价值。

  沙漠边缘的民勤县,正在勾画“节水农业+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当地依托沙质土壤适宜甘草生长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甘草种植,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增收之路。

  藏乡卓尼,坚持把中藏药材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培育。截至去年底,卓尼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年产值预计突破9亿元。昔日的“苦药材”成了带动农牧民过上“甜日子”的良方。

  “陇东药库”平凉,今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该市紧紧围绕中医中药产业链建设,初步形成了“育、种、管、产、加、销”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该市正以“以医带药、医药一体”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持续擦亮皇甫谧金字招牌。

  政策:多维支撑护航产业发展

  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全省系统性的政策支撑与创新实践。

  在省级层面,出台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等纲领性文件,设立寒旱农业中药材专项资金,引导加工企业“下沉”产地,订单种植与一体化经营同步落地。陇西县借此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合体,10万农户按标生产,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质量优先,标准先行。陇西、岷县等主产区建设示范片带,推广浸苗消毒、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全省标准化种植率已达66%。渭源党参基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醇浸出物含量高于药典34%,成为全国质量标杆。

  加工环节突出集群集聚。8个省级产业园撬动2亿元财政杠杆,培育陇西一方等20家骨干企业,推动初加工向配方颗粒、挥发油萃取等精深方向跃升,陇西、岷县、宕昌三大加工集聚区初具规模。

  安全底线由追溯平台守护。覆盖135个监管单元的省级产地追溯系统已生成874个追溯码,2024年接入品种17个。宕昌羌活实现“从地头到市场”全程扫码,产品溢价20%,好药材卖出好价钱。

  丘陵山区“无机可用”难题也在破解。省内科研团队研制新机具21种,5项技术获农业农村部推介,2024年全省中药材综合机械化率5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定西移栽机让种植效率提升3倍、人工降本40%,药农省心又省钱。

  政策、标准、集群、追溯、农机五力齐发,甘肃中药材产业正由“量的扩张”迈向“质的跃升”。

  展望:多元路径绘就发展新篇

  当前,甘肃省正以定西为核心,联动全省资源,向“中医药强省”目标迈进。在第六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定西现场签约项目总投资94.88亿元,推出招商项目102亿元,涵盖种植、加工、康养等领域;全省则重点推介四大投资方向: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特色药源基地)、仓储物流(构建西北交易中心)、精深加工(开发大健康产品)、文旅康养(融合自然疗愈与文化体验),释放出强烈的开放合作信号。

  更令人期待的是,甘肃正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合发展新路径:在陇西,中医药康养小镇将药膳、针灸、温泉与乡村旅游结合,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在兰州,依托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中医药科研与临床协同创新;在定西“当归小镇”“黄芪庄园”等特色项目,让道地药材从田间走向餐桌、从药品延伸至日用品……

  千年药乡,焕发新彩。甘肃将以道地药材为核心,以全产业链为支撑,以开放合作为动力,持续放大“厚道甘肃·地道陇药”品牌效应,让中医药这一的瑰宝在陇原大地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更多“甘肃智慧”与“甘肃力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