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兴农卷 链通富民路
——环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农户手捧板蓝根。

本文图片均由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王甜 史珊
秋高气爽,万物丰稔。步入环县的乡野,大地悄然褪去夏日的深绿,披上一袭灿烂的金黄,处处弥漫着收获的欢欣:环城镇耿家沟村的试验田里,成片的大燕麦草迎风摇曳;木钵镇关营村的智能大棚内,果蔬滴翠、鲜润诱人;车道镇的食用菌基地中,菌棒上簇满肥厚菌菇,预示着又一个丰年……
从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到智慧农业深深扎根,环县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培育特色产业,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科技“金钥匙” 打开沃野增收新空间
“以前秋收后土地就闲下来了,现在种上大燕麦草,年底又是一笔收入!”看着长势喜人的燕麦草,环城镇耿家沟村的农户喜上眉梢。
今年,环县在该村推行“科技试验复种示范引领”为核心的种植项目,通过精准调控播种密度与土壤肥力,利用大燕麦草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巧妙衔接小麦、玉米的收获与播种间隙,让原本闲置的秋冬季土地“活”了起来。
目前,试验田的大燕麦草已进入关键生长期,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可复制的种植样板,还为当地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成功拓宽了增收渠道。
如今,新质生产力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环县正以科技为引擎,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构建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不仅推动瓜菜产量稳步提升、品质持续优化,也带动农户增收,显著提升农业质效,释放出巨大发展潜能。
大棚四季常绿,蔬菜瓜果源源不断,换季也能吃到四季的果蔬……
在环县木钵镇关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一座座智能生态蔬菜大棚如同“智慧阳光房”,悄然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这些大棚内部配备有“大棚小雨”智能控制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能远程实时监测并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指标,有效减少热量流失,实现卷帘、温湿度、氮磷钾等要素的精准控制,为作物持续提供理想生长环境。
今年,环县依托智能大棚技术,实现了瓜菜四季常绿、错峰上市。全县种植瓜菜10.2万亩,产量达7.7万吨,沿211国道形成的设施瓜菜产业带,正成为丰富百姓“菜篮子”、鼓起农户“钱袋子”的新“绿洲”。
粮食“压舱石” 筑牢安全保障硬根基
粮食生产是环县农业发展的根基。为确保“米袋子”满满当当,环县通过实施河连湾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甜水堡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耕种条件不断优化。全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240.21万亩,为粮食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在甜水镇赵掌村的田野上,3100亩荞麦正值盛花期,红白相间的小花缀满枝头,山风拂过,花浪轻涌,蜜蜂嗡嗡作响,吸引了不少外地养蜂人前来。荞麦作为环县的传统作物,不仅适应当地环境,更具备良好的经济与食用价值,催生培育出荣康粮油等一批加工企业,专注荞麦面、荞麦榛子等产品开发。
“作为产粮大县,环县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同时也推动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实施‘一喷多促’等关键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环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萍表示。
眼下,秋粮丰收在望,田野间洋溢着笃定与期盼。在“大秋损失小秋补”这一思路的引领下,环县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积极扩大耐旱性强、生育期短的粮食作物复种规模。今年以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亩,小杂粮扩展至34万亩,不仅有效稳住了粮食总产,更切实保障了农民收益。
在提升耕地质量与效能方面,环县坚持以“良田、良法、良技、良机”深度融合为路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生产转型升级一体化推进。通过建立“谋、建、管、用”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工作,切实破解了高标准农田“建而不实、建而不种、建而不管”等突出问题。目前,2025年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启动实施,初步设计全面完成,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为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提供了坚实保障。
特色“新引擎” 驱动产业融合致富路
在车道镇三元双向食用菌种植基地,45座四季养菌出菇大棚整齐排列,一派繁忙生产景象。该基地已累计投入723万元,今年投放菌棒42万棒,预计鲜菇总产量达70万斤,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400万元。
这不仅意味着产值的提升,更是环县食用菌产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地配套建设食用菌保鲜库及烘干车间,并集成种植、烘干、分包与销售功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整体效率,打造了三元双向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该产业每年可为当地提供5000多人次的劳务机会,实现劳务收入超100万元,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这只是环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环县立足资源禀赋,以“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模式为抓手,打造“一主多副、多元增收”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更令人称道的是,基地创新推行“种-养-菌-肥”循环模式,大量收购周边农户的玉米秸秆、牛羊粪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出菇后的菌棒又可还田作肥。这一模式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真正让农业“绿”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虎洞镇、洪德镇、小南沟乡等地,连片的中药材长势正旺。“中药材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饽饽’,我们围绕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作物向高效经济作物转型。全乡已建成3万亩规范化柴胡套种示范基地。”小南沟乡副乡长常世仁介绍。
纵观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已然形成:以环城镇、虎洞镇、小南沟乡等地为重点,建成万亩中药材示范片区;依托智慧方舱食用菌工厂,建成食用菌生产大棚146座,带动五里桥村、关营村等六个生产基地联动发展,形成“一核引领、六地联动”的食用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正成为环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环县聚焦‘果蔬药、粮薯菌’等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以奖代补、订单收购等方式,精准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让环县农业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张志萍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二)
- 2025年0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牛羊菜果薯药粮种”产业集群建设观察
- 2025年0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甘肃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行动观察
- 2025年0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酒泉“丰”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