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临泽产业革新背后的丰收图景

 2025/09/23/ 09:26 来源:甘肃农民报 徐焘 张朝军 程莉

一粒种子 一篓虾蟹 一方庭院

——临泽产业革新背后的丰收图景

临泽制种玉米晾晒“丰”景

  五谷丰登,秾郁灿烂。又到了一年中最沉甸甸的时节。

  俯瞰临泽县广袤田野,制种玉米收割机轰鸣作响,金色籽粒如瀑布倾泻;养殖水塘里虾蟹结对撒欢,搅动一池活水;和美乡村里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乡村建设的蓝图生长出崭新的脉络……

  临泽县锚定建设农业强县目标,深化拓展“六个空间”,培育壮大“六大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农业现代化步伐坚实,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一幅业兴村强、民富人和的生动景象正在变为现实。

  一粒种子的“升级之路”

  近日,在临泽县板桥镇西柳村制种玉米种植基地,一片片金黄的庄稼预示着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田野里到处都是农户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熟练地剥去玉米穗的外皮,将一穗穗饱满的玉米棒放入袋子中。一辆辆满载着金黄玉米的农用车在田间地头和各个收购点之间穿梭,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西柳村与四家玉米制种企业合作,种植品种14个7200亩,亩均效益达到3650元。”西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磊喜上眉梢。

  作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临泽玉米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为确保制种玉米收获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各镇紧盯时间节点,积极动员农户开展玉米收获作业,村社干部联合制种公司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全程监督指导,严格要求种植户按照玉米收获作业标准规范操作,以精细管理筑牢种子质量根基。

  “我们实行制种玉米分片收获,在制种基地设立收种台,还专门设置了机械化制种玉米收种基地,可有效缩短农户的交售距离和收获时间,进一步降低成本,亩均节本增效可达500元以上。”临泽县瑞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片区负责人李涛说。

  与此同时,在甘肃三北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新改建的种子加工生产线正全速运转。经过脱粒、烘干、精选、包衣等工序,一粒粒金黄的玉米种子被装袋封存。

  “我们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果穗烘干线,对企业新建或改造提升小包装种子加工生产线的给予资金补助,在提升加工能力的同时实现节本增效。”县种子管理局局长孔新民说。

  今年,临泽县聚焦制种玉米品种研发、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立图谱清单,开展研发、销售、服务领域精准招商,全县新改建的22条种子生产线全部投产达产,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玉米制种产业正从单一的生产向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一篓虾蟹的“安家日记”

  秋高气爽,对虾、青蟹开始闹市。眼下,临泽县105亩对虾和8000亩螃蟹陆续成熟,备受热捧。

  走进位于鸭暖镇白寨村的富锶白对虾陆基循环水智慧养殖基地养虾大棚,棚内环境常年保持恒温恒湿,配备现代化设施的虾池统一规格、排列有序,个头均匀、色泽透亮的鲜虾活跃其中。饲养员正进行对虾收网、称重、打包等工作,为马上发出的鲜虾订单忙碌着。

  基地负责人马贵滨介绍,白对虾需要热带海水环境,因本地昼夜温差大,要维持养虾的适宜温度并不容易。能够在高寒高海拔内陆地区开展热带海鲜养殖,凭的是先进的“循环水+物联网”技术设施。

  经过三年发展,该合作社依托自主创新研发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加盐、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方式,不仅调配出“人工海水”,且养虾用水经过生物降解、物理过滤,可回流重复使用,相比传统土塘养虾,相同产量可节水95%左右。同时,搭配加热设备和钢架保温大棚双层棚膜,合理控制棚温,养殖活虾可实现全年无间断上市。目前,白对虾和鲈鱼年产量大约各1万斤,销售额40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得益于北纬38°的黄金纬度优势、黑河蜿蜒流淌的富锶水源,鸭暖镇古寨村鸿宾螃蟹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宏斌抓住螃蟹喜碱性水特点,将沿海青蟹跨越几千公里挪到临泽进行生态养殖,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今年,引进的辽宁光合1号蟹苗,成活率高。13个塘一共放了17万尾,现在螃蟹长势良好,这个月就已经开始上市了。”王宏斌说道。

  临泽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引进白对虾、鲈鱼、螃蟹等中高档水产品种,打造望水轩、磨沟等一批休闲鱼庄,不断提升养殖效益,为全县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已建成古寨、白寨、化音、大寨等6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开展水产养殖面积近8000亩,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000吨,产值突破1亿元。

  一方庭院的“蝶变之旅”

  时下,走进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村,一座座红色主题院落错落有致,一面面文化墙图文并茂,一条条村社小道干净整洁,一片片花海田野芬芳扑鼻……勾勒出一幅乡村美、村民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画卷。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现在成了小游园,种上了花草树木,还修了步道、亭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梨园村村民科保元笑呵呵地说。

  原本破旧的村庄,如今经过改造建设,一个红色文化体验性强、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红色美丽村庄呈现在了人们眼前……移步走进村庄,道路两旁绿柳垂枝、灌木丛丛,黝黑的沥青马路宽阔平坦、没有一丝杂物,红色主题民宿、红色记忆馆、党建广场等红色建筑令人心灵激荡。这一幅幅、一幕幕、一处处,都是村党支部用心办实事的真实记录,是村党支部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红色美丽村庄修好了,如何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梨园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发展实际,积极把探索资产、资源变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注册成立“红沃”旅游文化公司,带动全村发展红色旅游,将原来分散的红色文化遗址,串联成红色旅游线路,融入全镇红色文旅新业态,闯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居住环境和民风村俗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升温,今年我们的红色食堂、红色民宿等产业收入达40多万元,这为我们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机会。”谈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带来的变化,梨园村党支部书记勾军言语间难掩喜悦。

  如今的临泽,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深入推进,目前已高质量打造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镇3个、示范村47个,创建省市县级“和美乡村”6个,建成高质量住房示范点33个2173户,高质量“清洁村庄”63个、创建美丽宜居村庄14个,全县特色产业生机盎然,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徐焘 张朝军 程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