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上午10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省民政厅专场。省民政厅厅长苟保平围绕“筑牢民生之基 增进民生福祉”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民政厅副厅长张鸿,省民政厅副厅长吴健。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民政厅厅长苟保平先生,请他围绕“筑牢民生之基 增进民生福祉”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民政厅副厅长张鸿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吴健先生,他们将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苟保平先生介绍情况。

苟保平:
“十四五”期间是我省民政事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健全兜底保障机制、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在决胜脱贫攻坚战、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等重大挑战和工作中,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扎牢。困难群众保障方面,坚决扛牢民生保障政治责任,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将救助覆盖范围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拓展到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通过数据共享、监测预警,实现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切实从制度机制上兜牢了防返贫底线,有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较“十三五”末,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26.7%和26.9%,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增长34.7%和29.9%;目前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80.18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0.98万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3.59万人、1.58万人,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困境儿童保障方面,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提高8%,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360元提高到1470元,社会散居标准由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到1080元。残疾人福利方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有效落实,截至2024年底,累计发放“两补”资金31.8亿元,保障困难残疾人28.8万人、重度残疾人38.4万人。
第二,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龄工作方面,完成老龄工作机构改革,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扎实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结合省情打造的“陇上可名银龄助名”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银龄行动”老有所为重要品牌项目。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建成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9个,全省47个集体和28名个人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表彰,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氛围更加浓厚。养老服务方面,在制度建设上,完成养老服务条例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双立法”,构建了由18项政策规划组成的法规体系,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服务体系建设上,全省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8620家,床位总数达到11.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2020年的45%提升至62.5%。特别是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5.5亿元,建成5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聚焦老年人生活难题,推出了多项暖心举措,建成15个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1072个老年助餐点,月均提供服务113万人次;大力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改造5.3万户,提前超额完成国家“十四五”任务;抢抓以旧换新政策机遇,为10万户社会老年人家庭提供补贴开展适老化改造,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精准落实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项政策,惠及约70万老年人。
第三,专项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婚姻服务方面,在“市内通办”“省内通办”基础上,2025年5月10日,我省全面实行“全国通办”。加力推进婚俗改革,县级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到100%,文明健康婚俗风尚正在加快形成。殡葬服务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十四五”期间,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6.4亿元,下拨福彩公益金1.8亿元,累计资助118个殡葬设施项目建设,全省火葬区县级殡仪馆实现全覆盖,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占比超过90%,殡葬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达1060人,基本殡葬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地名服务方面,部署开展“陇上可名银龄助名”行动,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35万余条地名信息采集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得到命名。3.5万个乡村地名和利农惠农兴趣点在百度、高德、腾讯等地图平台“点亮”,有力服务群众生活和乡村振兴。
第四,相关社会治理日趋规范。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全面加强,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全省登记社会组织1.63万个,在乡村振兴、促进就业等领域持续发力。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登记认定慈善组织333家,较2020年增长83%;年度慈善捐赠突破5亿元,慈善氛围更加浓厚。“十四五”以来,全省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130亿元,筹集公益金40亿元。
第五,结对关爱行动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25.1万名干部与26.6万名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人员结对认亲,帮办实事近60万件。设立专项基金,募集资金1.82亿元。6661家社会组织捐款捐物1.42亿元,实施志愿服务项目7062个,陇原大地形成了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四五”期间,是全省民政事业发展速度最快、服务范围最广、资金投入最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展望“十五五”,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全省发展大局,努力让弱有所扶、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成为陇原大地的温暖底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主持人:
感谢苟厅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以来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在“扩容、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出明确要求,请介绍一下全省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的保障人数与保障标准较“十三五”末有何具体变化,以及“十四五”期间我省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吴健: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对我们社会救助工作来说,是一场艰巨的考验,现在可以说,我们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任务,兜住、兜准、兜牢了全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底线。
一是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健全。我省以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目标,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开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推动专项救助覆盖更多困难群众。
二是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五年来,共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608.83亿元,其中省级资金96.88亿元。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由“十三五”末的每人每年6924元、4428元提高到8770元、5618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9012元、5760元提高到12141元、7482元,切实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
三是服务管理效能大幅提升。优化升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数据常态化共享,互推救助信息,汇集救助资源。采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实现各类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开通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100多条,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积极引导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及时链接慈善资源帮扶解困,形成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协调配合、资源统筹、优势互补、融合高效的新格局。深化社会救助改革,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行社会救助“一件事”集成联办,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记者:我们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省建设了一批养老设施。请问这些设施具体是如何运营并发挥作用的?特别是群众非常关心的老年助餐问题,是如何通过这些设施得到解决的?
张鸿:
感谢您对甘肃养老服务工作的关注。关于“十四五”以来我省养老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作用发挥问题,特别是老年助餐服务,我在此向大家作个介绍。
首先,在设施建设上,自2021年起,省委、省政府连续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实事项目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并投入运营520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900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新增养老服务设施面积近70万平方米,床位8400张,形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有效打通了老年人享受“家门口”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运营模式上,我们坚持多元参与、可持续运营的原则。具体而言,是通过“公建民营”、政府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建立运营补贴制度,安排资金对运营良好的机构给予奖励,确保它们不仅能“建起来”,更能“用得好”。例如,金昌市创新设立了“孝善基金”,鼓励子女为老人缴纳赡养费,村委会配套补贴,共同支持养老服务。
在作用发挥上,这些设施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全托日托等多元化服务,目的是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它们不仅是养老场所,更成为了社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和关爱枢纽。针对大家特别关心的老年助餐服务,这些设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去年全省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工作机制,坚持“兜底线、保基本、扩普惠”的原则,优先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以及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需要,重点解决他们“吃饭难、做饭难”问题。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协同发展,创建助餐配餐品牌,稳妥推动老年助餐市场化保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支持老年助餐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从实际效果看,全省已建成1072个老年助餐点,累计服务老年人1629万人次。我们将继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发展,让陇原大地的老年人享有更幸福安详的晚年。
记者:适老化改造问题是很多老年人家庭的迫切需求,请问这项政策具体惠及了多少家庭?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普通家庭能否受益?
张鸿:
感谢您的提问。适老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推进。民政部门主要承担对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职责,是通过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针对性改造,并配置必要的辅助器具,来有效预防跌倒、方便行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支持老年人在家安心养老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以来,我省这项工作成效显著,政策惠及面持续扩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在政策覆盖上,我们构建了“兜底保障”与“普惠共享”相结合的多层次体系。在兜底保障方面,我们重点面向经济最困难、需求最迫切的群体,也就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5.3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改造,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四五”任务。在普惠共享方面,我省自2024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普惠性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补贴资金5.5亿元,惠及约10万户老年人家庭,标志着政策正从“特惠”向“普惠”延伸,让更多有改善性需求的普通家庭受益。
第二,在改造实施上,我们坚持规范操作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改造工作紧紧围绕“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五大目标展开。对于兜底性改造,采取专业人员上门评估,制定“一户一策”的方案实施改造;对于普惠性改造,实行“申请备案、自主购置改造、审核拨付”的流程,由家庭按需申请,操作更加便捷。
第三,在普通家庭受益方面,2025年的普惠政策体现了较强的包容性。覆盖面广:补贴对象明确为常住甘肃省的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不以户籍、房屋产权等为限制,极大放宽了受益范围。标准明确:2025年,补贴标准为购置目录内产品实际售价的30%,每户补贴总额上限为2万元。虽然补贴比例相较2024年有所调整,但我们通过优化流程、加强监管,确保了政策的精准高效和市场的公平有序。成本共担:形成了“政府补贴引导、家庭适当出资”的机制,这既体现了政府的支持责任,也调动了家庭的参与积极性,是我们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
总而言之,我省的适老化改造政策已形成覆盖特殊困难群体和普通老年家庭的完整体系。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政策,努力让更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生活得更安全、更便利、更有尊严。
记者:殡葬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请介绍一下我省在推动殡葬改革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健:
感谢您的提问。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完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动殡葬改革的着力点。出台《甘肃省惠民殡葬实施办法》,全省惠民殡葬覆盖约198.68万人,已为4530余名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400余万元。支持殡葬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央和省级累计投入资金较“十三五”增长48.2%。截至目前,全省已运营殡仪馆46个,在建29个,火葬区县级殡仪馆占比达到100%,较“十三五”增长69.53%;城乡公益性公墓90个、骨灰堂38个,加上在建项目,县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占比达91.86%,较“十三五”增长105.33%。出台《甘肃省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实施办法》,目前,全省已有1114人选择节地生态安葬,发放奖补资金101.76万元。
记者:请介绍一下“十四五”以来我省儿童福利工作情况。
吴健:
感谢您的提问。我们始终牢记嘱托,牢固树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不断完善儿童福利政策制度体系,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456名孤儿、1805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在乡镇(街道)配备儿童督导员1356名,在村(居)配备儿童主任17141名,定期开展对困境儿童的摸排、走访、探视等工作。投入905万元,开展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6461万元,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为年满18周岁后仍在高校就读的孤儿,提供每人每学年1万元的资助。202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有效解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上学难问题,该项目实施以来已投入资金4729万元。在此基础上,投入资金4626万元,用于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优化提质改造,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能力。
记者: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省慈善事业发展及助力民生保障情况。
张鸿:
感谢您的提问。慈善事业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推动我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制度体系逐步健全。深入贯彻落实慈善法,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通知》《关于加强全省社区慈善工作的通知》《“阳光慈善”工程实施方案》、建立了省级慈善组织监管协调机制,慈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慈善法治保障更加坚实。
二是慈善力量日趋壮大。“十四五”期间,新培育发展慈善组织151家,增长83%,全省慈善募捐资金超过27亿元;慈善信托累计备案170单,备案金额8.65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福利彩票累计筹集公益金近40亿元,这些资金为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抢险救灾、助医助学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营造良好慈善氛围。大力弘扬慈善文化,组织“中华慈善奖”推荐表彰,广泛开展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持续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营造了“人人皆可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
四是慈善作用有效发挥。建立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募捐平台,衔接“腾讯公益”每年举办“慈善公益数字节”甘肃专场,设立“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专项基金,募集款物1.82亿元,为全省结对关爱对象纾困解难50.4万人次。着力打造了“慈善幸福家园”“联爱工程”“助力生命圆康复梦”等一批优质慈善品牌项目。例如,中华慈善总会、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等在我省实施的儿童罕见病慈善项目,共募集资金1.24亿元,资助先心病、白血病、唇腭裂等患儿3.2万人次;宁夏燕宝基金会和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实施的教育助学项目,先后筹措资金1.84亿元,惠及2.32万名困难学生。广泛动员慈善力量募集款物16.7亿元,主动参与积石山地震、榆中山洪等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同时,我们还组织动员380万名志愿者,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0万个,年均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893万小时,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慈善事业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第三次分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下午,我们将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水利厅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4日“硕果盈枝话收官 扬帆奋进启新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白银实践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0月31日“乘势而上挑大梁,实干争先作标杆,奋力谱写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0月31日“锻造新动能 激发新活力——书写新时代西部工业文旅名城新画卷”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0月30日“‘五比五看’勇争先 ‘药都薯乡’展新颜”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