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6日下午3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省文旅厅专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围绕“勇担使命,争先进位,奋力开创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文旅厅副厅长李殿俊,省文旅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治纲,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仇健。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先生,请他围绕“勇担使命,争先进位,奋力开创甘肃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文旅厅副厅长李殿俊先生,省文旅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治纲先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仇健先生,他们将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何效祖先生介绍情况。

何效祖: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目标,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抓手,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有力助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十四五”以来,我们扩大招商引资,加大政府投入,实施文旅项目3000多个、实际完成投资近900亿元;前四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05.2亿元,分别达到“十三五”时期的94.7%和96.8%,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将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140%和151%。
五年来,我们守护文明根脉,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
一是文物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面明确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主体,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博物馆体系,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262座,其中定级博物馆71座。作为文博事业发展的新地标,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二是重大保护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系统实施莫高窟保护利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在内的1800多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累计抢救修复珍贵文物1.7万余件。在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方面成效显著,建成全行业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球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同时,“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建成上线,标志着我省开启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数字化新纪元;一年一届的敦煌文博会,夯实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载体和平台。三是考古研究与文明探源持续深化,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成果丰硕,出版原创性研究论著2300余部。礼县四角坪遗址等60多项重要考古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体系提供了关键实物证据。其中,早期秦文化调查等3个项目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南佐遗址等7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公祭伏羲大典影响更加深远,推动两岸互动、赋能经济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作用不断增强。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新认定14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5项,年均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和民俗活动超过300场。全省建成121家省级及以上非遗工坊,有效带动1万余人就业,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五年来,我们繁荣艺术创作,陇原文艺绽放新光彩
一是艺术创作机制持续完善,出台《甘肃省“十四五”时期艺术创作展演规划》,设立甘肃省艺术基金,每年召开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系统构建起支持艺术创作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实现省市县三级国有文艺院团全覆盖,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先后创排《大禹治水》《大河东流》《飞天》《哈达铺的灯光》《凉州辞》《大豆谣》《达玛花开》等一大批优秀舞台剧目。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成功落地甘肃。“十四五”期间,我省有3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兰州星光童声合唱团荣获第二十届群星奖,312件美术作品和舞台剧目入选全国性展览展演,各类集体与个人获国家级艺术奖项达332项,呈现出量质齐升、精品迸发的蓬勃态势。三是文化惠民实效显著增强,精心打造“春绿陇原”“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诗会、“跟着艺术游甘肃”、西北戏曲大汇演等品牌公益展演活动,推动优质艺术资源持续下沉、深入基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五年来,我们健全服务体系,公共文化实现新提升
一是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扎实推进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全省1.6万多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累计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1137个、图书馆分馆1243个,融合图书阅读、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90个,城乡文化服务网络触手可及。二是优质多元的文化服务更加普惠,“四季村晚”、全省民歌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人心,引领效应日益凸显。“十四五”期间,我们年均组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才艺培训及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7.6万场次,完成“送戏曲进乡村”3万场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000多人次,20多个项目和地区入选国家级示范案例。金昌、张掖、白银三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形成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全民阅读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精心组织“书香陇原”阅读周等系列主题活动5500余场,吸引超千万人次参与。为拓展阅读空间,“十四五”期间新建“城市书房”和“文旅驿站”131个。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成“陇上飞阅”文化资源库,实施28个智慧图书馆和60个文化馆公共文化云项目,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的同步升级。甘肃省图书馆被评定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承担起守护传承中华典籍文脉的重要使命。
五年来,我们创新宣传营销,如意甘肃彰显新形象
一是全媒体传播矩阵构建取得显著成效,系统创建文旅新媒体账号平台3000多个,2024年总传播量突破830亿次。建立海外社交媒体账号5个,国际传播力指数连续位居全国前列。甘肃文旅宣传营销与创新实践荣获“长城奖—文旅好品牌”金奖,并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典型案例”,标志着我省文旅营销品牌建设获得了国家级层面的高度认可。二是创意营销活动持续引爆市场,成功策划并持续举办了“天水麻辣烫”系列营销,“跟着艺术游甘肃”、网红创意大会、“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等一系列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品牌宣传活动助推市场开发。我们主动“走出去”,每年赴天津、山东、四川、陕西等重点客源地举办系列宣传推广活动,2023年以来,赴主要客源地开展宣传推广活动54场次;同时,每年“请进来”举办旅行商大会、研学大会等活动,多角度、大声量、高密度的宣传,有效带动了文旅市场持续火热。
五年来,我们深化文旅融合,业态创新拓展新空间
一是文旅产品供给实现质的提升,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4家,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品牌更加闪亮,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0个。甘南州扎尕那村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标志着甘肃乡村旅游的国际品牌创建取得突破。二是业态融合创新成效显著,“旅游+”跨界融合展现出蓬勃生机,研学旅游、夜间经济、旅游演艺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每年举办高规格研学旅行大会,系统打造了十大主题、百条精品线路和千堂优质课程。兰州老街等8个街区成功跻身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典型案例。目前,全省各类旅游驻场演艺已达33个,有效延伸了文旅消费链条,2024年创建各类国家级品牌和荣誉281项。三是文化创意产业活力持续迸发,深入挖掘文物、非遗等宝贵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围绕“九色鹿”“飞天”等独具甘肃特色的文化IP,研发推出涵盖20多个品类、超过3000款文创产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更富创意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赋能产业发展。
五年来,我们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呈现新面貌
一是加快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坚持将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特色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品牌工程,着力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振兴“旅游版”。“十四五”以来,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2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76亿元,两项指标分别是“十三五”时期的1.7倍和2.4倍,增长势头强劲。二是示范创建成效显著,累计投入5.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44个村、6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培育国家等级旅游民宿51家,形成了一批发展引领性标杆。三是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连续六年与新华社合作发布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权威解读发展态势。“丰收了·游甘肃”系列惠民活动深入人心,“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实现常态化运营,推出春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00条,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笃行不怠,精心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全面落实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2个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全面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何厅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十四五”时期,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重点工作?取得的发展成就如何?
仇健:
“十四五”时期,全省文物系统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旅厅的直接领导下,“十四五”规划任务达到预期,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一是文物保护提质实现新发展。加快建设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投入3.5亿元,实施敦煌石窟保护利用和数字化工程98项,完成洞窟保护110个、数字化采集300个。建成全球首个文物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在麦积山石窟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地震监测台阵,研发一批国际领先的古代壁画、土遗址和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成套技术和装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7项,科研成果服务16省市150余项文保项目,延伸至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获取文物高清图像10万余张,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数字藏经洞等数据库平台,50余万份高清数字资源全球共享,打造享誉世界的敦煌论坛品牌,“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甘肃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线索4659条。投入24.26亿元,实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要文保项目900余项。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创建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安全形势平稳向好,全省文物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成效显著。
二是考古发掘研究取得新突破。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庆阳南佐、张家川圪垯川等20余项考古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临洮寺洼、礼县四角坪遗址和天祝唐代吐谷浑墓葬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作出“甘肃贡献”。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完成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大型基本建设文物调查、勘探1000余项。加强敦煌学、简牍学等优势学科建设,出版《敦煌石窟全集》《悬泉汉简》等学术成果1300余部(篇)。成立5家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讲好红色故事。
三是活态传承利用绽放新光彩。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新建成甘肃简牍博物馆和陇南市、古浪县等博物馆30家,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即将竣工,全省现有博物馆262家,每9.38万人拥有1家、居全国第一。实施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完成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1万余件套,推出数字展览近200个。在全国率先推行策展人制度,打造精品展览1600余个,甘肃简牍博物馆“简述中国”和敦煌研究院“丝路光华”展览分别荣获全国展览十大精品奖和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举办各类社教活动2.5万余场次,超1.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优质文博资源更好直达基层。弘扬红色文化,建成南梁、哈达铺、高台等革命文化传承体验地,63家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红色教育5000余场次,接待观众4000余万人次,革命文物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源头活水”。推动活化利用,推出彰显甘风陇韵的文创产品4000多种,年销售额1.1亿元,甘肃省博物馆“绿马”文创产品爆火破圈。《乐动敦煌》《简牍探中华》等文艺作品反响强烈,让文物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结出新硕果。认真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举办敦煌文化、丝路艺术为主题的展览、论坛、研讨会及环球连线等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次,完成缅甸蒲甘他冰瑜寺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打造甘肃文化超级IP,《云赏敦煌》《云游敦煌》等10余个短视频、小程序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地区)8亿多人次,甘肃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色名片。
五是文物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省委、省政府出台保护弘扬敦煌文化、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等政策文件;修订《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和《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出台锁阳城遗址、永泰城址等5部单行《条例》;制定甘肃省文物安全、文物保护工程、涉案文物移交等行业管理办法、制度73项,初步构建起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现代文物治理体系。省委宣传等部门出台敦煌研究院人才建设15条硬核措施,省直文博系统增编146名,引进各类人才180人,荣获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83人次。投资8.89亿元,实施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基地、麦积山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项目7个,投资4.05亿元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等项目4个。全省广大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以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书写浓墨重彩的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十四五”以来,甘肃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消费供给形势喜人。请问,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李殿俊: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在项目建设、文旅消费、市场培育等方面谋思路、出实招、促发展,有序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产业。研究出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释放旅游消费潜力、金融支持文旅发展、文创研发营销等系列政策措施,积极争先创优,推动入选国家级品牌20余项,组织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等展会,取得10金31银50铜的好成绩,多措并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招大引强夯实产业。制定招商方案,开设招商专栏,建立项目清单和招商联络站,聘任招商大使,健全招商引资投融资平台机制,形成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期间,洽谈引进500强及行业头部企业20多家,协调开展招商活动1700多场次,签约项目800个,签约金额1400多亿元,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兰州万达茂文商旅综合体、武威古浪低空飞行旅游等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建成运营。2024年,省文旅厅荣获全省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链省级执行链长部门第2名,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三是狠抓项目带动产业。建立督导、调度、支持、服务、统计“五位一体”机制,对续建项目盯进度、新建项目赶工期、前期项目保服务,编制文旅康养等重大项目建议书,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兰州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瓜州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武都万象街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文旅项目3000多个,完成投资近900亿元,有序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集群。
四是市场培育激活产业。落实文旅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培育新增规上文旅企业500多家。组织开展文旅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兰州市等一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敦煌夜市等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持续向好。组织召开金融支持文旅发展大会,与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兴业银行兰州分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送文旅重点企业600多家,银行为文旅企业贷款额度占到其他行业的17%以上,带动就业2.5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谋好布局、补齐短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文章。
一是抓项目不松懈。推动酒泉航天博览园、兰州仁寿山康养度假区、定西陇佑文旅康养苑、天水大葫芦·南山印象、庆阳欢悦宁州文化创意街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持续释放文旅投资拉动综合效应。与此同时,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投资商,联动市州策划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利用文博会等平台举办文旅产业链招商推介会,力争签约一批优质文旅项目,确保招商项目资金到位率不断攀增。
二是抓市场不懈怠。认真落实好文旅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培育新增一批规上文旅企业。打造首发品牌,组团参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布局“如意甘肃·文创体验店”,实现文创“买全省、卖全省”。联动市州、金融机构开展文旅消费促进系列活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三是抓融合不动摇。深入推进文旅与教育、农业、体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系列活动。深化“政银企”对接机制,召开金融赋能文旅发展大会,协调甘肃银行等加大文旅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金融赋能。
四是抓业态不放松。培育打造文化体验、自驾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文旅康养、酒店民宿等产业链,丰富多元业态、优化产品供给,切实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作出文旅应有的贡献。
记者:“十四五”以来,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王治纲:
“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旅系统锚定打造文旅强省目标,在攻坚克难中突破瓶颈,在守正创新中塑造品牌,文旅资源开发工作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一是打造高品质文旅品牌。着眼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甘南扎尕那村被评为世界最美旅游乡村;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官鹅沟、冶力关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刘家峡成功创建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夏八坊十三巷、敦煌夜市等4个街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政法台山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鸣沙山·月牙泉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兰州本草世界、陇南油橄榄旅游区等4个景区被确定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荣获全国“工业旅游创新之星”。“十四五”以来,全省新评定国家4A级旅游景区49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4家,成为区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金名片”。
二是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立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打响擦亮“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530个,全省44个村、6个镇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2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276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时期的1.7倍和2.4倍。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全省建成精品旅游民宿1137家,创建国家等级旅游民宿51家,其中国家甲级旅游民宿9家,乙级9家,丙级33家。整合各地优质旅游资源,推出3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合作,共同打造了全国首支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科学量化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贡献了“甘肃特色”和“甘肃经验”。
三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将红色资源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74亿元,实施南梁苏维埃政府旧址、会宁会师旧址等115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依托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革命遗址遗存遗迹等,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经典线路,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人获得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称号,遴选5家单位开展全省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全省“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基本建成。印发实施《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甘肃省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等政策法规,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旅游资源发掘利用。运用全新的资源观和价值观,重新发现、认识、评估甘肃旅游资源,首次完成了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第一批共统计登记旅游资源单体12万余处,摸清和掌握了全省旅游资源家底。制定印发了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保护建设规划,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实施中国长城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黄河首曲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等520余项重点项目,甘肃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标识体系初步建成。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5日“满弓紧弦打好‘十四五’收官之战,真抓实干推动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1月05日“筑牢民生之基 增进民生福祉”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1月04日“硕果盈枝话收官 扬帆奋进启新程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白银实践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0月31日“乘势而上挑大梁,实干争先作标杆,奋力谱写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篇章”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