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下午3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场——兰州专场。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潘喆围绕“实干当先决胜‘十四五’ 乘势而上续写兰州新篇章”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兰州市发改委主任苏田,兰州市工信局局长张吉彬,兰州市交通委主任潘进军,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海滨。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兰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潘喆先生,请他围绕“实干当先决胜‘十四五’ 乘势而上续写兰州新篇章”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兰州市发改委主任苏田先生,兰州市工信局局长张吉彬先生,兰州市交通委主任潘进军先生,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海滨先生,他们将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潘喆先生介绍情况。

潘喆: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非常高兴在这里同各位媒体朋友们见面,向大家介绍兰州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兰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回顾“十四五”时期兰州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下,我们牢记“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困难挑战,以“四强”行动特别是强省会行动为牵引,纵深推进1139工作部署,干成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大事,办好了一批兰州人民心心念念、期盼已久的实事,化解了一批时间跨度长的历史遗留难事,较好完成了“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稳中求进做强综合实力,发展能级加快跃升。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886.74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742.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5.4%,呈现稳进提质的良好态势。累计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795个,民间投资占比达到33.8%,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8%,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消费企稳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2年的1331.6亿元回升到2024年的1463.6亿元,在全省占比达到3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4.2%,稳定保持在250亿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20年的40152元、14652元增加到2024年的50489元、20018元,年均增长5.9%和8.1%,持续跑赢生产总值增速。兰州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生产总值预计分别达到500亿元、500亿元和430亿元,相较2020年增长2.12倍、1.51倍和1.47倍,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焕新,发展动能积厚成势。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深化推进“兰白两区”建设,部署构建“161”科创体系,打造“黄河百里科创大走廊”,1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兰白张江科创飞地等一批创新中心建成运营。首套国产重离子治癌设备打破国际垄断,首台套紧凑型中子发生器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碳-14核电池、氢能冶金、水下多相流量计、离子液氢压缩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获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781项,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82.6%,较2020年增长6.4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349家和1090家,较2020年增长113%和60%。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西固化工园区、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双双跻身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高新区跻身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有色金属产业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贵金属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2020年的6.3%增长到2024年的11.1%。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千兆城市行列,位居数据要素50强城市第24名。深入实施服务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服务业扩容成效显著,限上服务业企业近千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全市旅游人数和旅游总花费接连突破1亿人次和千亿大关。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项目建设夯实硬核支撑,发展动力越来越足。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主动向上争取支持,先后获批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国家城市更新试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试点等政策平台,获得国家和省上各类项目建设资金支持503亿元。对接落实强省会“三张清单”,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99个、落地支持措施303项,落地支持政策226项。强化土地、资金、审批三大前期工作,建成国家西北应急救援中心、宝方新材料等重大项目152个,累计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39个。大力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设立10个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和21个产业链招商专班,累计签约引进爱玛新区产业园、海亮高性能铜箔等招商引资项目1480个,总投资6326.2亿元,新招引中国能源、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四个500强”、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107家,连续成功承办兰洽会,省外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速超过13%,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动能力量。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全域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发展面貌精彩蝶变。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获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北部片区和东部区域开发建设,全市建成区面积增加59.6平方公里,达到41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43.65万人,城镇化率从83%提高到86%。建成干线铁路10条,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兰武段、中川机场铁路环线开通运营,铁路总里程达到844公里。G30清忠段扩容改造、G312清傅公路、中通道控制性工程、白塔山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新增高等级公路274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0637公里。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投用,与1号线一期并网运行,日均客运量接近40万人次,客流强度位居全国前列。打通断头路36条,新增停车泊位2.35万个,成功创建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先后建成奥体中心、万达茂、万象城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加快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改造老旧小区2071个,建设更新各类管网1068公里,完成六批次城区雨污分流工程。金城关、水墨丹霞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夜游黄河、兰山观景备受青睐,兰州老街、五一夜市等特色街区成为市民休闲和旅游打卡的好去处,“黄河之滨也很美”叫响全国。深化“小县大城”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皋兰县获批全省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高标准打造49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烟雨兰山”“金关画卷”等呈现和美实景。布局建设“兰派民居”,培育文明乡风,累计建成和美乡村141个,城乡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发展纵深持续拓展。坚持改革破题、开放扩容,持续疏梗阻、优环境、赋动能。全面推进零基预算和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财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力盘活“六大”资源资产,扎实推进国企深化提升行动,兰州黄河公司获AAA主体信用评级。持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六个通办”和帮办代办,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办”,成功创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清兰交易”“兰税捷办”等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连续三年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连续四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一。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打好“四外”联动组合拳,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9家,实际利用外资2.87亿美元。兰州国际陆港连续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中川国际机场新开通国际航线50多条、“四向六条”国际货运班列通达22个国家和地区,兰州开放“桥头堡”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两山”理念做优生态环境,发展底色愈发鲜亮。坚决扛牢黄河战略首倡之地政治责任,全力守护“黄河清”,建成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提标改扩建七里河安宁、盐场等8座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302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黄河干支流水质连续100%达标。全力巩固“兰州蓝”,大力实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7710蒸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以来空气优良率达到85.9%,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优水平。全力厚植“金城绿”,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启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和“十大森林公园”建设行动,统筹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62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和草原生态修复124.55万亩,城市绿地率达到40.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2.1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8.3%提升至10.6%。强化“双碳”牵引,建立“两高”清单,12个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获得融资到位89.5亿元,碳强度指标下降16%,清洁能源使用率超过45%,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不断提升。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民生为大增进群众福祉,发展成果可感可及。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财政支出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每年兴办10件为民实事,以“小切口”带动“大民生”。就业形势整体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63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116.27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和居民养老保险持续提标,职工门诊共济政策稳步落地,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6.53万人。创优“一老一小”服务,认真落实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扩大公益性托位供给,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老年助餐示范项目113个、月均助餐30多万人次。新建马滩九年一贯制等中小学校16所,新增学位6.27万个。深入实施卫生健康“十大工程”,全面实施19家公立医院建设项目,新建投用市中医、市口腔、市妇幼、重离子等医院,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9张。坚持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常态化开展“大接访”和“访民问暖”行动,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稳妥处置金融与地方债务、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统筹资源力量开展榆中山洪灾害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前行。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刻感受到,兰州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实现的每一步跨越,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十四五”征程已经刻下奋斗坐标,站在“十五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一以贯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强省会行动和1139工作部署,为推动“十五五”规划顺利开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新篇章不懈奋斗。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记者:兰州市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四年蝉联榜首,并且荣获了2025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20强”,为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树立了标杆样板。请介绍一下兰州市是如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都采取了哪些有力有效的工作举措?

苏田:
感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兰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宣传推介。近年来,兰州市锚定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任务,以“攻坚突破、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三年行动为抓手,以提升营商环境辨识度、增强经营主体满意度为双向发力点,通过政策生态重构、服务效能跃升、供需导向转型、赋能模式革新“四大系统性转变”,全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一是从“政策洼地吸引”向“生态高地集聚”转变,让企业经营更有保障。坚持用户思维,建立“市县统筹、部门协同、县区攻坚、督查问效、主体参与”五位一体工作机制,迭代升级“1+18+N”政策体系,累计推出1312条改革创新举措和130条便民利企硬核政策,精准破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卡点堵点。坚持以“一县一品牌”“一指标一品牌”创建为抓手,精心培育188个特色品牌,积极构建“制度保障+精准服务+品牌赋能”的综合生态体系,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覆盖的发展支撑。
二是从“分散服务供给”向“集成高效服务”转变,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深入拓展“六个通办”,3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通过流程再造累计压减时长943日、跑动次数153次、申报材料311份、审批环节156个,一体化政务服务跻身全国高能力水平组别。推行“多段式联合验收”等26项数字化改革举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最长30天”,“施工许可”指标获世界银行免费技术援助,作为西部唯一城市向全球推广。“土地带押过户”等36项要素便利化改革全省首推,同步打出“分钟办”等83项质效提升组合拳,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省时、省力。
三是从“政府主导供给”向“企业需求导向”转变,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精准对接43.39万户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实现“政府端菜”到“企业点餐”服务升级。全力实施公平竞争等13项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智慧+交易”工程,推行政府采购“三降两免一提”,节约企业成本2.07亿元。打造50个“信易+”应用场景,拓展50个领域“一报告代多证”服务,城市信用监测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位列第4、西部第1。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等新型监管机制,出台“两轻一免”清单2635项,办理行政柔性执法案件19.16万件,让执法更具“兰州温度”,让企业更具发展活力。
四是从“被动响应诉求”向“主动赋能发展”转变,让企业成长更有底气。通过“企业家日座谈会”“政务面对面”等常态化互动机制,推动实现“企业上门求助”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以“包抓联、六必访”为突破点,累计走访企业5.79万人次,解决问题3275件;以“现场签单”为切入点,集中办理项目前期手续457项,推动392个新建项目加速落地;以融资畅通工程为发力点,引导7.4万家企业入驻“甘肃信易贷·陇商通”平台,推出金融产品371款,累计放款978亿元;以助企增利为立足点,累计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98亿元,为企业加快发展排忧解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简政放权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政务服务提升、要素优化配置、经营成本降低、法治服务保障六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持续攻坚,以决战决胜姿态打赢打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收官战,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最靓名片、招商引资的最大底气,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兰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主持人:
感谢解答,有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记者:“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加速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备受关注。请介绍一下兰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情况。

张吉彬: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兰州市锚定“强省会、强工业”建设目标,纵深推进1139工作部署,聚力实施“六大行动”,工业经济稳中向好、量质齐升,“压舱石”与“助推器”作用凸显。
一是构建“大产业”。加快构建“6+X”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推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油烟”经济占比降至37.92%,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升至11.1%,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将成为我市首个千亿级产业。
二是推进“大项目”。坚定不移打好项目“双进双产”大会战,落实“1+5+X”项目推进机制,每年滚动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项目400个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持续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绘就重点产业链招商“路线图”,每年引进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
三是育强“大企业”。落实“五个一批”措施,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10户、省级“专精特新”367户、规上工业企业达611户,9户企业入选2025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天华院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方位支持31户制造业“链主”企业打造行业龙头,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打造“大平台”。推动园区平台能级跃升,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建成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金兰白武有色金属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化工园区跻身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五是推动“大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3家,登记备案新技术新工艺323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2.4%。支持7个细分行业458户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六是培育“大环境”。持续落实“包抓联”“六必访”工作制度,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企业家日”、融资对接会等精品特色服务活动,构建市县两级联动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服务“直达快享”,“十四五”期间,企业困难问题解决率达到97%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推动工业经济向新而行、向质发力,决胜收官“十四五”,高位开局“十五五”,切实以强工业助推强省会,为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主持人:
感谢解答,有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记者:“十四五”以来,兰州市深入实施综合交通大会战,加快建设交通强市,请介绍一下推进情况。

潘进军:
“十四五”以来,兰州市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聚焦做好“硬联通”“软联接”两篇文章,立足枢纽定位,突出省会标准,紧扣“先行交通抓规划、项目交通抓建设、民生交通抓服务、智慧交通抓转型、产业交通抓培育、安全交通抓落实”,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立体多元、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畅行“1234”目标、高铁快捷联通“6789”目标实现突破,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持续完善,交通支撑发展、服务民生的基础更加坚实、网络更加优化、功能不断提升。
一是交通网络更趋完善高效。近年来,全市交通运输领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4.6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可完成交通运输领域投资688亿元,投资规模居全省第一。围绕“外联内畅”谋划实施的169个大会战重点项目,已建成100个,45个正在建设,14个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外联方面,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空铁“零换乘”的综合枢纽。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兰张三四线兰州至武威段建成投用,兰州至合作铁路加快建设,兰州铁路枢纽功能更加凸显。
G30连霍高速清水驿至忠和段、G312清水驿至傅家窑至苦界兰州新通道、S104沈家坡至阿干镇公路、S103什川至青城公路、X320榆中至定远公路等一批重点公路陆续建成投用,G1816中通道、兰州过境段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字型”路网结构基本成型,横向联通、纵向贯通、路路互通的省会骨干路网不断健全,环兰全域路网日臻完善,兰州向外连通更加高效。
内畅方面,轨道交通2号线建成投用,兰州轨道连线成网。近两年,累计攻坚打通断头路36条,建成五星坪综合治理、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汽车新东站等8个节点治理项目,累计新增停车泊位2.35万个,先后完成五里铺一路两院、西关、西站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切实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以区域“微循环”畅通带动城市“大交通”提速,在全市机动车保有量、驾驶员人数、日均在途车辆“三增加”的背景下,高峰出行效率不断提升,拥堵指数持续下降。
二是交通属性更趋民生服务。“六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综合交通大会战开展以来,累计动态优化公交线路113条、站点202处,新增通勤通学定制公交33条、旅游直通线路36条。兰州公交出行效率、换乘时间、幸福指数3项指标在全国大城市中排名最高。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约39万人次,客运强度持续保持全国前列。黄河兰州段水上公交常态化运行,群众出行方式更加多样。紧盯重大节会和旅游高峰,增开保障专线、延长运营时间、优化大客流组织,春运、中高考、兰马赛、兰洽会等重大节会运输保障有力有序。
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推进“美丽廊道”建设,累计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901.2公里、实施村道安防工程621.7公里、危桥改造24座,积极招引头部物流企业入兰,农村寄递物流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网络,“交商供邮旅”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深化。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城乡客货运输更加畅通,民生交通温度不断提升。
三是枢纽功能更趋多元综合。兰州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争取到位奖补资金11.765亿元,聚焦空地联运、公铁联运两大链条,陆续建成投用19个补链强链项目,兰西城市群“一带五核多集群”的货运枢纽布局日趋完善。
新开兰州至莫斯科、香港、塔什干等一批国际、国内客货航线,中川机场客运吞吐量较“十三五”末增长约53%;新增铁路客货运线路3条,新开兰州至霍尔果斯图定班列、“中阿”快线等一批进出口班列,兰州陆港和兰州新区2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4条国际班列常态化高效运营,铁路货运周转量较“十三五”末增长约64%。兰州新区空港集群、西固区多式联运集群和榆中县物流集群北、西、东三大枢纽功能明显强化,兰州枢纽作用不断提升,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成果持续显现。
主持人:
感谢解答,再请一位记者提问。

记者:“十四五”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兰州在黄河水生态环境治理、“兰州蓝”巩固提升及国土空间绿化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海滨: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积极担当作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持续向好、稳步改善的良好态势。
在黄河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全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兰州段保护治理,全面建成黄河干流一期工程,全域实施小流域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持续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标改扩建七里河安宁、盐场等8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榆中县污水处理厂和金崖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约90.2万吨;实施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在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关键节点建成19座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站,配套251套视频监控,初步构建了水环境精细化管理体系;3022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黄河兰州段各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在巩固提升“兰州蓝”方面:全市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从源头削减污染;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燃煤锅炉淘汰与散煤清洁替代,着力消减燃煤污染负荷;深化交通污染治理,加快老旧车淘汰与新能源替代,从末端减少排放;强化面源管控,严格落实工地扬尘防治,强化餐饮油烟整治,减少低空污染;提升科学治理能力,完善“人防+技防”体系,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撑。2025年截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8、同比改善7.7%,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优水平;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截至目前达到85.9%,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PM2.5等六项污染因子浓度均同比改善,重点指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2.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6%;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为57.0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6%、7.6%、17.6%和8.2%。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成果。
在国土空间绿化方面:全市成功争取总规模81万亩、总投资4.98亿元的“双重”项目落地实施,“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营造林104万亩,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0.55万亩,全市林地面积由“十三五”末的219.72万亩增加到283.92万亩。同时聚焦“五边四旁”等重点区域,2024年开展“村村万树”行动,共栽植各类苗木144.14万株。2025年以来,在接续推进“村村万树·绿美乡村”的行动过程中,特别突出特色经济林建设,共栽植各类苗木310万株,其中经济林木26.7万株,新改扩建乡村小游园98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兰州交出高质量的生态答卷。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明天上午,我们将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酒泉专场,请记者朋友届时参加。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4日“勇当先锋 转型跨越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金昌篇章”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1月13日“凝心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 奋楫笃行书写平凉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1月13日“凝聚合力 招大引强 以招商引资大突破赋能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 2025年11月11日践行初心使命、厚植民生福祉——“十四五”全省人社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