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发布实录

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 奋力谱写创新型甘肃建设新篇章——甘肃省“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5/11/21/ 11: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25年11月21日上午11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四场——省科技厅专场。省科技厅厅长闵苹围绕“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 奋力谱写创新型甘肃建设新篇章——甘肃省‘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牛振明,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晓亮,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史宝光。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专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科技厅厅长闵苹女士,请她围绕“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 奋力谱写创新型甘肃建设新篇章——甘肃省‘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主题介绍相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科技厅副厅长牛振明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晓亮先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史宝光先生,他们将回答媒体朋友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闵苹女士介绍情况。

省科技厅厅长闵苹

  闵苹: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强科技行动,加快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这五年,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最显著的变化是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我省成立省委科技委,省科技厅整体承担省委科技办具体职责。通过科技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形成了权威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统筹研究全省科技领域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部门协同、省市联动进一步加强,全省科技工作“一盘棋”格局基本建立,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新的跃升。

  最鲜明的部署是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方案,每年召开工作推进会议,高位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统筹,修订《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先后出台《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的政策保障。

  最重大的决策是全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七地一屏一通道”工作部署,研究出台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五大高地”,着力畅通成果转化“四大通道”,推进实施26项重点任务,全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最突出的成效是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20年的51.63%提升至2025年的55.66%,提高了4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12%,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109.64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64.59亿元,年均增长10.6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6.3%。

  这五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大创新成果支撑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从加快科技产出看,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四五”以来,我省研发的353项技术实现国产替代,226项技术在国际或国内保持领先,173项原创成果实现产业化。特种润滑与密封材料、核电用不锈钢、高端真空测量仪器等创新成果有力保障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打破国际垄断,累计治疗患者超2700例。2兆瓦钍基熔盐堆首次实现堆内钍-铀转化,成为全球唯一,领跑核裂变能发展全新赛道。

  从优化组织模式看,创新实施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更加优化、产业导向更加鲜明。创新组织实施甘肃省首批10项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项目,建立行政总指挥和总工程师并行的“两总系统”,设立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双目标”,研用一体实施科研及转化任务,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61亿元,引导金融投入1.35亿元,目前,已攻克氪-85回收纯化、羟氯扎胺生产等新技术34项,研发无菌制剂新兽药、新型铜矿抑制剂等国产化替代产品23个,形成一批新经济增长点。

  从强化创新主体看,企业创新联合体取得全国先行先试经验,引领越来越多的企业走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道路。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品等领域,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13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326家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协同创新,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全省企业创新联合体共投入财政资金3.65亿元,撬动企业自筹资金8.58亿元,累计攻克国产替代技术73项、转化科技成果113项,驱动企业直接新增产值约145亿元。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1223家增加到2024年的2459家;省级创新型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465家增加到2024年的1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0年的1194家增加到2024年的4541家,分别增长100%、279%、280%。

  这五年,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支撑重大战略能力实现明显提升。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重要指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哈萨克斯坦草原生态修复“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批复,实现我省“零”的突破。践行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的重要指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聚焦核科学、矿产资源、种业创新、生态安全等战略领域,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室体系布局,倾力支持在甘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质量完成在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数量达到14家,位居西部第3位。

  我们贯彻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要求,围绕实施四强行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做深做细“五量”文章,统筹布局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条件保障等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经省委科技委审定,确定12个省级、9个部门级科技创新平台“白名单”。截至目前,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3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97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7家,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链条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把创新资源集聚到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和全省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上。

  我们着力发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实行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积极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2024年,兰白两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8亿元,较2020年(973亿元)增长58%,以全省0.4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12%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高地。

  这五年,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活力动力潜力充分激发。

  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聚焦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关键群体,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首席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体系化、梯度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科技人才队伍。2024年,全省研发人员达到7.44万人,较2020年(4.31万人)增加3.13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35.31人年,较2020年(20.15人年)增长75%。现有在甘“两院”院士19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25人,国家杰青74人,长江学者63人,省级拔尖领军人才(科技领域)127人,省领军人才14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10人。1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8名外国专家获甘肃省政府“敦煌奖”。

  科技管理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政策评估成果转化应用,优化修订创新政策体系,确保政策激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探索建立科技政策一致性审查机制,强化各部门、各领域科技政策协同,更好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全省重大科技任务,改进优化省级科技计划组织,科学设置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科技人才、创新引导等科技计划,构建层次清晰、功能互补、耦合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33条具体举措,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产业协同创新等10项创新政策改革试点,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科技与金融实现“双向奔赴”。出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我省17家科技型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2025年以来,全省累计投放科技创新贷款135亿元,惠及企业6706户;新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利率为2.32%,处于历史低位;推出“科惠保”,科技保险承保科技型企业1396家;担保资金产品为86家科技型企业增信37.41亿元。

  科技招大引强形成新范式。深入实施“科技入陇”行动,组建全省科技招商联盟,建立88家成员单位协同联动机制。共引进科技型企业319家、科技人才1126名、科技成果396项、创新平台基地74家、吸引投资资金547.56亿元。

  “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科技创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十五五”,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强科技行动,实施“铸基、赋能、远航”三大战略科技任务,高标准谋划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智甘肃建设等持续发力,努力提升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奋力谱写创新型甘肃建设新篇章!

  主持人:

  感谢闵厅长的介绍,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我省正在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请介绍一下目前的进展和下一步的重点考虑?

省科技厅副厅长张晓亮

  张晓亮:

  谢谢您的提问。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年初我省出台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行动方案,重点部署了26项任务,通过各级各方面近一年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省委科技委的统筹领导和各成员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基地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我们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在动物疫苗、核技术、寒旱生态、现代农业等领域部署实施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43项。我们着力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现突破,确定科技创新平台“白名单”,启动建设甘肃省种业实验室,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北创新基地建设。我们深化“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人才集聚作用,柔性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34人,逐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高端智库。我们鼓励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科技攻关任务,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75%。同时,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今年的项目预计能形成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60项以上。

  在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我们一体推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部署实施首批10项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项目。我们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举办科技成果推介、技术需求发布等活动29场次,培训技术经纪人近400人次。我们构建全产业链科技服务体系,储备中试平台139个。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5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87%。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挂牌交易科技成果360项,预计年底前能超过500项。我们聚焦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运用“兰白基金”“科惠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努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新黄金三角。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基地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突出产业导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将聚焦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组织协同,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种业、生物医药等产业,部署应用研究、中试熟化、成果转化和产业推广全链条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是夯实平台支撑,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将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各类省级创新平台的功能定位,持续优化平台布局,提升运行质量。我们将增强兰白两区创新极核功能,全面提升创新资源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

  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融通创新生态。我们将推动人才、项目、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创新联合体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协同创新,打造创新链、产业链“双料链主”。我们将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构建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四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我们将发挥好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结合企业技术需求主动挖掘成果,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我们将持续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夯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服务支撑能力。

  五是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将综合运用政策评估成果,制定出台增量创新政策,推动新旧政策接续发力。我们将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加强科技、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系统集成,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

  感谢解答,有请下一位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十四五”期间,甘肃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史宝光

  史宝光:

  感谢您对甘肃科技工作的关注。“十四五”以来,省科技厅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强化政策落实、打造创新生态、分梯次培育引导等方式,多维发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较“十三五”末,2024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3347家、达到4541家,年均增长39.65%;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加1297家、达到1762家,年均增长39.52%;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236家、达到2459家,年均增长19.08%;“三高”企业(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企业)增加247家,均超额完成强科技行动目标任务。

  一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对新认定和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万元、1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省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5万元。“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奖补资金超6亿元,累计培育958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厅与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联合印发《甘肃省科技型企业成长金融护航计划实施方案》,单列20亿元再贷款额度,以“真金白银”的硬核举措为企业成长提供动能。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突出“产业需求”导向,锚定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研制替代进口产品,首批10项研产融合科技攻关赋能计划项目全部由骨干企业牵头实施。聚焦产业链共性技术突破,整合链上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力量,先后组建13家企业创新联合体,集中攻克行业共性难题,降低单个企业研发成本、缩短攻关周期。依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研制出我国首台离子液氢气压缩机,完成质量分离重载锻造机器人国产化研制,培育我国首个适应高寒气候肉用细毛羊新品种,研发的核电用316H不锈钢实现国产替代,自主开发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和技术,育成国审玉米新品种36个,等等。

  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我省企业牵头或参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2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20家。强化产学研协同,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供给,安排资金2000万元,累计选聘400名科技专员入企服务,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改革重大项目组织方式,省级科技重大专项70%以上由企业组织实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全省科技型企业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较“十三五”末,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4807.7亿元、增长99.7%;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2548.25亿元、增长86.5%;获得Ⅰ类知识产权2742件(项)、增长159%;纳税总额114.02亿元、增长71.82%;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有46家、10亿-20亿元有33家、1亿-10亿元有314家,分别增加25家、17家、128家。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解答,再请一位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请问“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推动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有哪些成效?

省科技厅副厅长牛振明

  牛振明: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时期,省科技厅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将惠民利民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围绕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广普惠应用,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护航人民医疗事业,织密健康防护网。

  在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方面,省科技厅在推动重离子治疗装置国产化替代取得显著突破,已攻克“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医用碳离子加速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5%。重离子治疗装置对肺癌、肝癌、胰腺癌、脑胶质瘤等54种病种疗效显著,病人耐受性良好。目前已在全国部署10台,其中投入运行4台。武威、兰州两家重离子医院,累计治疗患者超2700例,疗效良好。同时,研制出中国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驱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AB-BNCT)-昆吾刀,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拥有硼中子放疗技术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在医用同位素研发方面,省科技厅批复建设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开展了多种医用同位素产生和化学分离工艺研究,实现了高纯度高效率自动化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突破,已成功实现了镭-223、锕-225等医用同位素小量实验室产生,能治疗微小扩散性肿瘤,如前列腺癌、骨转移、白血病、脑肿瘤等,推动了我省医用同位素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发展。

  在医疗技术提升方面,建设高水平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疾病精准化预防、诊断、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在代谢性疾病、血液病、老年疾病等29个疾病领域,布局建设1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1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辐射14个市州162家医疗机构。

  二是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省科技厅积极推进“黄河”“双碳”“荒漠化综合防治”等战略部署,研究制定《科技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政策措施,增设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与污染防治重点研发专项,构建科技支撑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计划和政策体系,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全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积极推动我省生态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比如,新批复建设的“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系列冻土工程增韧技术,为我国重大工程--青藏铁路安全运维、青藏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比如,组织实施的“高寒牧区草原生态修复与健康管理技术模式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在甘、青、川、藏等高寒牧区累计治理退化草原6439万亩,试验示范区产草量提高20-30%,多年生物种丰富度增加11-20%。比如,“铜铅锌冶炼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成果,在省内外进行了规模化应用,产生经济效益34亿元,利润7.5亿元,实现冶炼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三是科技助力公共安全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省科技厅聚焦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组织科研力量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地面监测与数值模拟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构建隐患早期识别临灾预警模型,研发智能监测系统并示范应用,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会同省公安厅扎实推进“科技兴警”战略,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部署了“数字孪生虚拟现实警务”等一批“智慧警务”研发项目,将前沿技术转化为一线民警手中的“实战利器”,显著提升了社会风险预警预防与精准打击能力。

  在食品安全方面,布局全链条技术攻关,形成重金属离子、农兽药残留等数十种新型及快速检测方法,构建“大数据+商检”智能服务平台,显著拓展检测范围与能力,实现“甘味”特色食品认证抽检全覆盖,科技创新让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需要单独采访或者进行深入报道的媒体朋友会后联系省政府新闻办。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