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370克!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成功救治全国最小体重超早产儿(图)

 2019/07/11/ 16:14 来源:每日甘肃网 金奉乾
微信图片_20190711140658.jpg

经过200余天的精心救治,大米体重已达3640克。(省妇幼保健院供图)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7月11日,记者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获悉,该院近日成功救治一名出生体重仅370克、胎龄24周的超早产儿。经过医院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长达近7个月的共同努力,目前患儿体重已达3640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即将出院。此患儿的成功救治刷新了我国可救治存活最小体重危重症早产儿的纪录。

  仅370克,需向医学极限发起挑战!

  2018年12月10日,怀有双胞胎的杨女士(兰州籍)出现早产的征兆,入住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产科。由于各项指标的异常,杨女士在经过近一周的保胎治疗后,不得不提早分娩。此时的杨女士仅怀孕24周,离预产期还差整整110天。

  2018年12月16日,杨女士即将分娩。考虑到两个胎儿体重和胎龄过小,医院组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影像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产前会诊,成立了专门的救治小组。随着产房中传出微弱的婴儿啼哭声,一场需要挑战医学极限的抢救正式拉开帷幕。

  设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甘肃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NICU)作为全省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承担着全省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和转运工作。中心每年救治300多名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这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命故事。当得知杨女士自娩下两名超早产儿(超早产儿是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中心立即开启抢救绿色通道,由中心主任亲自担任主诊医师,组织高年资医护人员组建诊疗小组,并做了详细的救治预案。预热暖箱、CPAP(持续正压通气)就位、肺表面活性物质预热、准备脐动静脉置管包……一切就绪。

  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所有在场医务人员都惊呆了。大女体重370克,小女体重480克,两个孩子全身皮肤呈透明胶冻状,眼睛无法睁开,呼吸极度微弱。容不得有半刻的迟疑,NICU医护人员立刻对孩子们进行了有效复苏,借助转运暖箱及T复苏组合器持续正压通气,将两名宝宝顺利转入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进行进一步治疗。

  该中心虽然在2018年7月成功救治过胎龄仅23周加5天、出生体重550克的超早产儿,但是面对如此低体重的双生胎超早产儿,国内尚无任何报道及经验可循,救治难度前所未有,医护人员需要向医学极限发起挑战。

  险象环生,多学科协作共渡难关

  为了便于区分,医护人员为两个女孩起了个可爱的名字。老大叫大米(出生体重370克),老二叫小米(出生体重480克)。在大米、小米出生1小时内,NICU的医护人员相继完成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注,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脐动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道,维系内环境稳定等多项操作治疗。

微信图片_20190711140527.jpg

医护人员正在为孩子进行检查治疗。

  为了更加高效地抢救患儿,医疗团队为姐妹俩详细制定了每日的诊疗计划,并依据她们的病情,开展病例讨论和大查房,且不断评估,修正治疗方案,实时做出精细调整。护理团队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一对一”特护团队,对患儿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但现实总是很残酷,出生仅2天的孩子小米因Ⅳ度脑室内出血,不得不终止治疗。这一打击让孩子的父母悲痛万分,几乎失去继续救治的信心和勇气。医护人员在一边鼓励患儿家长的同时,一边将全部的救治精力集中在体重仅有370克的孩子大米身上。

  面对如此脆弱的生命,任何一项操作都需慎之又慎。早期对暖箱温度及湿度的把控,对皮肤完整性的护理,预防感染,避免反复有创性操作,发育支持护理,呼吸机的科学管理,肺保护性策略的有效实施,对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期积极干预,系统的肠内外营养管理,微量元素的平衡摄入,床旁头颅B超筛查对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动态监测……所有这些环节都必须时刻警惕,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危及大米的生命。

  为挽救这个弱小的生命,医院集合新生儿科、产科、小儿神经内科、儿童保健科、小儿眼科、小儿泌尿外科以及麻醉、超声、放射等多个学科专家,制定多学科救治方案。由于超早产和宫内感染,使得大米的肺部发育极差,医护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案,但效果均不明显,呼吸机参数居高不下,同时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凝血功能不良等症状。鉴于先前成功救治550克超早产儿的经验,在大米出生后第11天,经家属同意,中心在西宁联勤保障中心940医院的协助下,对大米进行了相关治疗。

  披荆斩棘,再创生命奇迹

  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米的血氧饱和度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顽固的重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让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一度束手无策。是放弃还是继续治疗?每每看到大米一天天长大的样子和家长期盼的眼神,新生儿重症救护中心主任石静云真的不忍心放弃,她暗自下定决心:你若不离不弃,我们将拼尽全力。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2019年3月6日,大米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历时80天的有创通气改为无创通气。又经过3周治疗,大米改为鼻导管吸氧。这期间,大米还因早产儿视网膜眼病、肾脏小结石等疾病进行了多次对症治疗,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转危为安。

  经过200余天的精心救治,截至目前,大米体重已达3640克,是出生时体重的近10倍,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头颅核磁和神经发育监测正常,达到出院指征,可于近日带鼻旁管低流量吸氧出院。据悉,此患儿的成功救治刷新了我国可救治存活最小体重危重症早产儿的纪录。

  超早产儿科学系统救治,难度更高,意义更大

  根据全球医学统计数字显示:迄今为止,全球出生体重小于400克存活的早产儿共216名,但没有一例来自中国。目前我国超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g)的发生率为0.2%,其中501克—75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仅为55%左右,而胎龄小于24周,体重低于500g的超早产儿,发育更不成熟,存活率极低。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专业的发展及医护条件的日臻完善,我国对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不断提升,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明显上升。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超低体重儿的治愈率达到75%。此患儿的成功救治,刷新了我国可救治存活最小体重危重症早产儿的纪录,也为该院继2018年7月刷新西北地区最小超早产儿救治纪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标志着甘肃省危重症新生儿救治技术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