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省外媒体看甘肃

【人民日报】补上发展能力短板,景古村强技术扶产业对症施策—— 播下“科技种” 薄地长出“致富芽”

 2019/07/16/ 16:14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赵永平 冯华 寇江泽

  新技术如何落地?

  让贫困户变“明白人”,黄土坡长出“绿色银行”

  如何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又是一道难题。

  康乐县副县长杨天雄坦言,全县剩下的2.3万贫困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景古村情况也类似,村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数没念过什么书,接受新鲜的事不容易。

  2014年春播前,村里第一次推广“当归膜侧栽培技术”,办讲座、给补贴,结果还是碰了壁,来参加的人还不到一半。

  贫困户开香兰,家里10亩地一直种着玉米、油菜,“粮也种下了,油也种下了,吃喝都不愁,种药材图个啥?”

  贫困户张惠成怕担风险,提起种当归连连摇头:“没种过,不敢种。”

  贫困户晏天明坚持老经验,干部几次上门动员都被他驳回去:“我只认二胺,况且你一亩地膜多花60块钱,苗子还少下10斤,不赔钱才怪!”

  “科技推广是个慢工,要把工作做实,机制建完善。”驻村工作队队长虎安俊认为。工作队、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几支力量扎进田间,因户施策,能帮的帮、能带的带,把政策讲透,把技术讲明白。

  贫困户赵改霞在外打过工,见过世面,她最先动了心。“反正肥料免费用,先试一年。”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教,从露天到覆膜,化肥改专用肥,治虫用上生物技术,一年下来尝到了甜头:“同样种当归,别人收1000斤,俺收2000斤,别人家长3厘米,俺的能大一倍,商贩抢着要,一亩纯赚6000块。”

  赵改霞成了科技示范户,一家人靠10亩药材脱了贫,讲起技术头头是道:种好当归,地块要选对;倒茬得3年,种前先整地,一定深松到25厘米以上……不管谁家有问题,打个电话她就到。

  庄户人家户看户,相互学、比着干。张惠成也动心了,前年春天,拿出5亩地来种当归。“收入不孬,技术也不难么,今年又一气种下10亩。”老张乐呵呵地说,“咱也成‘明白人’了。”

  村里组建合作社,带着贫困户一起干。大学生村官张小林,牵头成立县里第一家农民科技合作社,驯化培育羊肚菌。山沟里的大棚一字排开,盖着一层黑色的遮阳网,棚内一朵朵羊肚菌已破土而出,“看着简单,其中有很多门道。”张小林说,几年摸索,小山村建起实验室,菌种三级扩繁全能做,“一斤羊肚菌少则五六百元,高的能卖上千元。”33名贫困户在基地跟着学,干得带劲,今年9户人试种起了羊肚菌。

  农技推广一张网全覆盖,让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拿到科技明白纸,52岁的贫困户黄桂英竖起大拇指:“这个技术挂图好,咱不识字也能懂,照着图干就行。遇到虫害,就揪片叶子问技术员,立马门儿清。”

  几年下来,景古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6户247人,许多贫困户成了技术“明白人”。15项实用技术推广到田间,村里发展中药材1070亩,其中膜侧当归300多亩,黄土坡长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