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风物志】平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东汉人向往过上神仙生活的印迹

 2020/03/19/ 08:5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平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东汉人向往过上神仙生活的印迹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

  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有一座城市叫作平凉。平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但人文气息非常浓厚,而且还颇具仙气。传说5000年前,轩辕黄帝曾登临今平凉市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与神话人物西王母留下神奇的传说。而在平凉市博物馆里,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一级文物——博山盖神兽纹铜樽。这件文物让平凉大地更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平凉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现藏于平凉市博物馆,是该馆镇馆之宝。这件文物是从平凉市下辖的泾川县征集而来,具体出土地址不详。此樽通高27.55厘米,口径22.3厘米,底径23.5厘米,重5611克。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自然建造于东汉,神兽纹铜樽表明该樽是铜质,上面有神兽花纹。那么博山盖是什么意思呢?博山,是地名,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鲁中,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著名的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这种香炉器型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的盖就叫博山盖。其实,博山盖还象征着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博山形盖上缺钮。子母口,直筒腹,腹中部作两对称铺兽衔环,平底,三熊足。盖上用浮雕在山峦叠嶂仙气缭绕的博山中雕刻有龙、虎、凤鸟、熊和仙人,其中仙人身体比例协调,上身精干下身矫健有力,形态多样:或双手前伸,前脚弯曲后脚蹬地;或席地而坐,头微侧两手自然上伸,神情专注;也有形象较为抽象的仙人,舞手屈膝身形自然流畅,一副潇洒自然的样子。

铜樽局部

  博山盖神兽纹铜樽上的神仙

  据考证,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上所雕刻的仙人可能为西王母和东王公。

  泾川是西王母故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祖祠所在地,王母宫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是西王母祖庙。民间把西王母叫王母娘娘,西王母借助神话的翅膀往返于古今时空,与黄帝、舜帝、大禹、周穆王等如影随形,相伴始终地交往,比如黄帝在位时,西王母乘白鹿授地图,助黄帝战蚩尤;舜帝时献白玉环;大禹则向西王母学习本领。周穆王西征时,曾与西王母约会唱和。李商隐有一首七言绝句《瑶池》言及此事: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李商隐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讥笑讽刺历代皇帝求仙的虚妄。

  其实除了周穆王,一心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与幻想修道成仙不死的汉武帝,都曾与西王母留下过传说故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汉武帝,据说西王母在上古时期有时被称为创世神,有时也被描述成神界帝王形象,到了汉代,道教兴起,西王母也备受推崇,但地位职能却变成了女仙之首,成了婚姻、生育、保护妇女的女神,地位可谓一落千丈,而且后来还多了一个老公东王公。而这个变化,就是因为汉武帝造成的。

  《汉武帝内传》中记载,有一天汉武帝听说《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驾着八骏拉的马车,带了很多珍惜宝物,到群玉山拜访了西王母。周穆王献上了许多玉璧、丝绸,西王母大悦,就在瑶池大摆宴席,招待周穆王,还饮酒赋诗。对于一心想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汉武帝来说,他也很想去见一见西王母,希望西王母一高兴,给自己一两颗仙丹,就能成仙了。

  果然有一天汉武帝遇到了一个仙女,仙女对他说:“你有缘于西王母,只要诚心斋戒几天,就能去见西王母了。”汉武帝很高兴,一连斋戒到七月七日,礼仪十分周到。汉武帝的诚心终于感动了上苍,果然如愿见到了西王母,他供奉了很多奇珍异宝,西王母很开心,就给汉武帝讲了很多道家的修仙之术,而且还给了汉武帝几个仙桃吃。

  西王母的仙桃,吃了还不成仙?汉武帝想着,慢慢修炼,终有一天能成为仙人,那就能永享皇位,成为千古大帝了。可是事实证明,那几个桃子,只是西王母过路时顺手买的几个便宜货罢了。汉武帝修炼了很久,却并未成仙。汉武帝很生气,便叫了几个文人让他们写神话故事,给西王母降降档次,把她的权力写得越小越好,另外再给她配一个老公管管她,汉武帝强塞给西王母的这个老公就是东王公。

  其实《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并掌管昆仑仙岛。而东王公为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是所有男仙之首并掌管蓬莱仙岛。《东荒经》将东王公描述为:“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在东汉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

铜樽局部

  博山盖神兽纹铜樽与图谶信仰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盖口圈带刻折线三角形锯齿纹和一兽面纹,器口沿和底沿作圈带,分别刻弦纹、菱格纹和折线三角形锯齿纹,腹部用凸弦纹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浮雕在仙气翻腾的云海中饰飞禽走兽,它们或争斗,或漫步,其中靠近口沿处有一立熊,头侧偏,前肢上举,过头顶,正用尽全身力量托起口沿。下层雕刻有形态各异的龙、虎、熊等瑞兽。三熊作足,三熊均缩颈耸肩用尽全力撑起酒樽。

  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三国曹植《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唐代李白《行路难》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汉代,人们饮酒一般为席地而坐,酒樽放置于席中间的盘里,有时置于凭几上,樽内放置挹酒的杓,用杓将酒盛入耳杯,再让宾客细细品味。到了唐代随着酒注子的出现,酒樽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东汉王朝承继于西汉,而西汉在礼仪风俗文化传承方面继承了秦朝衣钵。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郊祀五帝,封禅泰山。作为东汉一个突出的时代信仰,就是从天子至儒对图谶的迷惘,甚至刘秀即位建元祭告天地时所依据的就是一个图:“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与图谶信仰盛行相随的,是在民间形成的系统的祥瑞图。

  这些祥瑞图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植物,如嘉禾、嘉莲、灵芝等;一类是动物,如奔马、朱雀、天鹿、凤凰、白虎、翼龙等;一类是羽人神仙和日月星辰,反映了民间对追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祝福。

  平凉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装饰纹饰繁缛华丽,制作工艺精湛细腻,可以说是东汉青铜铸造的一枝奇葩。在汉代,青铜器没有了商周青铜器诡异、神秘、狰狞而又反复的风格,转而注重写实、人性、自然、简约。它的出土也对研究青铜樽的名称、器型、发展、用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采用了古代青铜装饰中的模铸工艺,用较高的手工技艺细线錾刻,勾画出一幅东汉最为流行的祥瑞图,是东汉青铜冶炼技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它也反映出了东汉君、臣、百姓追求神仙生活的强烈愿望,希望能通过使用此樽过上神仙般的生活。

  撰文/黄建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