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孙海峰 通讯员朱丹丹
暮春时节,在瓜州县双塔镇千亩低农残枸杞示范基地,10余名贫困户正在地里施肥、旋地。
一
王玉生是双塔镇金河村2014年脱贫户,家中有6口人,耕地25亩。2016年,刚脱贫的王玉生将自家的12亩枸杞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转给双塔镇世纪红枸杞专业合作社,当起了股东。农闲时节,王玉生也到合作社里打工,一个产业三份收入,让他开心不已。
“去年,我自己种植13亩枸杞,能卖个6万元,到合作社打工4个多月,挣了2万元左右,年底合作社给我分红了1.2万元,这样下来我一年能挣个将近10万元。”王玉生说。
2016年,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采取领办方式,投资210万元成立瓜州县世纪红枸杞专业合作社,通过“党建+金融+基地+农户”模式,着力打造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同心圆”。近年来,合作社先后吸纳党员21名、农户78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推行“固定分红+基地务工”和“定价收购+二次分红”运营模式,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建成集枸杞新品种推广、枸杞立架、枸杞滴灌、紫光灯诱杀、反季节枸杞栽植大棚等内容于一体的千亩低农残枸杞示范基地3000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让瓜州枸杞从这里走向世界”是双塔镇世纪红枸杞专业合作社的愿景。为了拓宽群众枸杞销售渠道,合作社注册了双杞满园商标,在淘宝、阿里巴巴、1688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构建起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农村枸杞电商服务体系。合作社建成至今,先后实现枸杞干果交易3000吨,交易额达9000万元,吸纳枸杞购销客商20余家,组织100户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收入300万元,形成了“示范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态势,助推了群众脱贫致富。
“我们不仅让贫困户脱贫,还要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村上还有20多户贫困户,在扶贫车间让他们实现就业,人均每天100元劳务报酬。春季从事果蔬修剪,夏季从事病虫害防治,秋季从事采摘及加工,也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题,让昔日的贫困户变成如今的上班族,实现稳定脱贫。” 瓜州县双塔镇金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祥说。
二
在瓜州县万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贫困户李金正在对冻干枸杞进行人工精细筛选。
现年45岁的李金是瓜州县梁湖乡陈家庄村一组建档立卡户,家里有5口人,种植着16亩玉米和14亩棉花,儿子正在上初中,父母年龄大了,因缺乏劳动力,家庭十分困难。2017年开始,李金农闲时就到“扶贫车间”打工,地里和务工的收入让他在2017年顺利脱了贫。
“这两天我们就是对枸杞进行筛选,还有一些其他零活,这比出去打工好多了,起码吃住都很方便,开销也没有那么大,每天都能领到150元的工资,很知足了。”李金说。
2017来,梁湖乡为提升枸杞品质,积极探索枸杞精深加工,引进扶持万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枸杞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达到年产冻干枸杞300吨的规模。通过扶贫车间的建立,带动20人以上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就业,增加人均工资收入6000元以上,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库存冻干枸杞精细人工筛选的同时,我们提前对产品新包装进行了更新升级,为今年枸杞精深加工、销售提前做足准备工作。”瓜州县万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李文君说。
近年来,瓜州县在做大做强枸杞产业的同时,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快速致富的有力抓手,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通过送岗上门、入股分红等方式,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村集体增收难问题,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促进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企业、贫困户和村级集体经济“多赢”。
包装枸杞。
冻干枸杞车间。
采摘枸杞。
筛选枸杞。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26日瓜州:“赶着毛驴”奔小康
- 2020年04月26日国网定西供电公司加快推进配农网工程建设助力脱贫攻坚走笔
- 2020年04月2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市秦州区:人忙树绿处处春
- 2020年04月26日张掖速展村:戏里戏外都是脱贫故事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