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旅游

美丽陇南,风景这边独好——陇南市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0/04/27/ 11:27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马海涛

美丽陇南,风景这边独好——

陇南市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综述

  随着天气变暖和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两当县依次开放的各类花卉,吸引了大量外地自驾游客。图为游客在站儿巷镇白家咀新村游玩赏花。通讯员 马卫东 摄

  记者 马海涛

  四月芳菲,春光正好。时下的康县花桥村,蓝天白云之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路边的花坛里,鲜花竞相开放……俨然一幅恬淡惬意的山水田园画卷。

  几年前,在南方工作的花桥村村民杨明霞,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开办了农家乐;几年后,花桥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胜地,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杨明霞开办的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生意也越来越好。

  花桥村只是陇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陇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落实“433”重点工作,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极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推动全市乡村旅游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聚集、由单一到丰富的跨越式发展。

  村美,业兴,民富……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陇南大地徐徐展开,乡村旅游也已成为陇南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金钥匙”。

  从“破败乡村”到“旅游景区”的嬗变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境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多样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使陇南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陇南依托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的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拆违治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水、

  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坑洼不平的烂泥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破败的老旧房屋经过修缮成了古朴的民宿,就连碎砖烂瓦、枯树断枝,都被改造成了独具匠心的乡村景观。

  “以前的稻坪村,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就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穷窝窝、烂沟沟’。如果不是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根本不会有现在的发展。”徽县嘉陵镇稻坪村村民尹彩凤感叹道。

  如今的稻坪村,古朴的房舍错落有致,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茂林修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不时从屋后升起的缕缕炊烟,将整个村庄装扮得像一个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

  不仅是稻坪村,朱家沟村、田河村、三泉村……如今,众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如雨后春笋般,在陇南大地蓬勃生长。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05个。农家乐、农家客栈达到2437户,床位9010张,其中星级农家乐66户,星级农家客栈17户。

  优美的乡村风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从“走马观花”到“闻香下马”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陇南乡村旅游已形成景色、美食、文化等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

  在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康县花桥村,“美丽花桥新农庄农家乐”老板杨永强说,自几年前办起农家乐以来,一年四季没有淡季。游客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好几天,体验田园生活,尽享乡野乐趣。

  “之前听说陇南乡村旅游做得非常好,尤其是这里的民俗体验、文旅项目更是让我向往。这次来陇南旅游,我一定要多住几日,好好感受这里的魅力。”兰州的自驾游爱好者赵哲鑫高兴地说。

  久负盛名的陇南乡村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闻香下马”,完成了从最初观光、休闲的一日游、过路游,到如今深度体验和慕名游的跃升。

  这正是陇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

  陇南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近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乡村旅游“一盘棋”规划、“一体化”推进,让各种特色优势相辅相成、竞相迸发,创新出了一条品质优先、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路径。

  同时,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深度融合,培育打造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度假等多种业态旅游产品,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乡村旅游业态聚合,效益倍增。

  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把乡村旅游与原生态民俗表演《池哥昼》相融合;西和县姜窑村、谢庄村把乡村旅游与“乞巧女儿节”民俗节日相融合,不断创新乡村旅游文化游、探秘游、体验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节目,留住了乡愁、引来了游客。

  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42.04万人,收入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7%,24.69%。各具特色、亮点纷呈的乡村旅游品牌,已成为“陇南风景独好”招牌。

  从“美丽贫困”到“绿色经济”的跨越

  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坐落于青泥岭下,四周群山环抱。由于山险路陡,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单一,这里一度是全市出了名的贫困村。2013年被列为贫困村时,贫困发生率达到39.8%。

  一直以来,该如何摘掉“穷帽子”,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了彻底改善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三泉村依托靠近青泥岭景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狠抓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三泉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为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潜能,三泉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打造“山水田园、花映三泉”田园综合体,创建了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新型现代田园综合体。

  “现在,附近有很多群众都在我们园区务工,日工资80至100元不等,按月发放。务工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村民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生活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综合体负责人郭向奎告诉记者。

  位于嘉陵江畔徽县田河村,因其有着中国最大的古银杏树群落而蜚声全国。

  “我们村仅靠着这153棵古银杏树,每年就有可观的收入。尤其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要接待十几桌客人。一年到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田河村“古树山庄”农家乐老板杨世强告诉记者。如今,他们还会经常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当地的美景美食,吸引了一大批旅游爱好者慕名前来,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证明,将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坚定不移走“乡村旅游+扶贫”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不仅让陇南更多的贫困群众享受到了乡村旅游跨越发展的红利,更为全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