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农民种百合 银行也受益

 2020/05/20/ 19:12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刘健 杨唯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杨唯伟

  山连山、山环山,来到兰州榆中北山地区,山是绕不开的话题。

  因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北山地区曾经成为榆中贫困地区的代名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靠天吃饭,穷字相伴。

  人穷,山里的银行也就没有多少存款。对这点,榆中农村合作银行园子岔乡分理处工作人员李小明感受颇深。

  “以前,我们分理处的存款余额最多只有5000万元,每年的增量也有限。”李小明说。

  存款少,贷款就少,银行的效益就一般。因此前些年,除了日常工作,李小明和同事总在千方百计为银行争取存款。

位于榆中北部山区的园子岔乡一角。

  园子岔乡是榆中北山地区6个乡镇中最靠北的一个乡,共有6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175户、7899人。这里大山围绕,平均海拔接近2300米,农民普遍以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为主。由于降雨少,农民每亩地的收入一年也就几百元。到2013年底时,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为755户、288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47%。

  为了改善生活,超过一半的园子岔乡农民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儿童。农业生产后劲愈发不足。

  “农民普遍穷,再怎么努力,存款余额还是很难上去。”李小明说。

  难道就这么一直贫困下去?园子岔的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园子岔乡紧扣壮大特色农业、实现自身“造血”发展主线,确定了以百合种植及百合深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百合。

  “我们这儿都是旱地、坡地,种啥啥不行。但长出来的百合却是味美质优。”园子岔乡党委书记王琦告诉记者,园子岔乡气候干燥、土质疏松,是优质兰州百合的天然产地。

  种植百合,园子岔乡还有另一个优势——土地多。

  “每户农民家中都有几十亩旱地,以前是广种薄收,种百合后就能变成全面丰收。”王琦介绍说,百合每隔3年挖一次,亩产大约1500斤。按每斤10元算,1亩地每年能够收入5000元。

  算账容易,但要让种惯了传统农作物的农民改变发展思路并非易事。

  推广之初,许多农民都担心种不好,对百合种植持观望态度。为了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园子岔乡出台了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大户带动、专家培训等方式,鼓励农民改种百合。

  柏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强家利便是众多改种百合的农民之一。

  “刚开始有些害怕,只试种了几亩,后来发现比种小麦、玉米挣的钱多得去了。”强家利满面笑容地说,仅去年,他家的收入就达到了18万元。

  自从种了百合,强家利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仅先后买了面包车和小轿车,还在县城买了一套105平方米的楼房。

  “种了半辈子地,穷了半辈子,没有想到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近50岁的强家利说。

  脱贫攻坚以来,园子岔乡通过百合种植打了翻身仗的贫困户不在少数。

  园子岔乡副乡长漆宝林介绍说,到2018年底,全乡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脱贫人口达到772户313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1%。全乡百合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万亩。

  “所剩的25户未脱贫户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政策兜底户,今年会全部实现脱贫。”对于决胜脱贫攻坚,漆宝林信心十足。

  看到乡亲们通过种百合走上了富裕路,许多务工人员也开始返乡种百合了。

  “我家现在种了36亩百合,买了两辆小车和1辆货车。”返乡农民魏转仓说,2015年回乡种百合后,他每年的收入达到十几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得多。

  “这几年,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车。”魏转仓说,一进入腊月,几乎天天都能在村里听到接新车的爆竹声。

  农民富了,存款余额节节攀升,大山里的银行也受益了。李小明告诉记者,去年,榆中农村合作银行园子岔乡分理处的存款余额连续第2年破亿元,达到了近1.2亿元。

  “若不是家家都买车买房,绝对不止这个数。”李小明笑着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