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绘就千里沃野新图景 ——我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走笔

 2020/05/27/ 10:52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薛砚

  景泰:一企一基地 撂荒旱地变良田沃野

  初夏,走进景泰县2019年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寺滩乡建设项目点,眼前尽是平坦辽阔的良田,一片绿意盎然。

  干旱地区撂荒和缺水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景泰县农业发展。为了破题缺水困局,景泰县按照“引水改田、引企整地、引技增效”的思路,借势引大、景电两大国家水利工程,积极争取用水指标,先后实施了寺滩引水、正路引提灌、黄崖坝上水、永泰川灌溉引水等四大“旱变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干旱山区“有地缺水”的问题。

景泰县寺滩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配套建设的高位蓄水池。

  破解水困局的同时,景泰县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切入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能。借助“三变”改革,景泰县探索出“先流转后整理、企业提前介入、突破条田限制、只到册不到户”的模式,由村集体整合农户土地统一流转给龙头企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龙头企业提前介入工程设计建设,统一配套建设灌溉管网、林带、道路等设施,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最终实现“一企一基地”。

  目前,景泰县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已建成6万亩甘草种植基地,繁育养殖优质甘草滩羊1.2万只;引进新疆润丰建成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10万亩。引进河南牧原实施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引进正大集团实施18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景泰县寺滩乡引进新疆润丰建成食用向日葵种植基地10万亩。

  “我们村将1.6万亩土地整合后,流转给了新疆的一家企业用于种植食用向日葵。其中,村集体土地4600亩,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6万元。”寺滩乡三好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民说道,“村里人现在还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入。”

  2019年,景泰县探索建立的“旱砂地变产业基地、农民变产业工人、收入单一变多元增收”的发展模式,累计带动农户2万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兰州新区:一园一产业 树立现代农业新标杆

  记者近日来到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点,眼前田块平整、道路笔直、沟渠畅通,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领下,兰州新区正闯出一条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农业改革新路,着力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创经验、树标杆、做示范。

  兰州新区60%以上土地为风沙沉积形成的垅丘缓坡,土质干松、涵水保墒差、水土流失严重。去年以来,兰州新区聚焦国家赋予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重大使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新区现有的31万亩农用地全域统筹规划,彻底整治土地撂荒问题,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发展。

  兰州新区初步建成占地36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高端花卉基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据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兰州新区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段家川、赖家坡、大斜沟、平岘沟4个“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一体化全产业链生态种养循环园。目前,36万平方米设施、设备、技术领先的智能温室高端花卉基地初步建成。引进新希望200万头、天兆60万头、正农10万头等生猪种养加生态循环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天羊业一期5万只湖羊繁育、15万只肉羊育肥项目建设完成。饲草种植、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养殖、屠宰冷链、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循环农业有望三年内成为百亿产业。

  正在建设中的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天兆猪业种猪产业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实现了“五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相结合,改写了传统灌溉农业的历史,推动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型现代龙头企业相结合,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复耕复垦相结合,有效解决粮食自给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吸纳农村劳动力相结合,有效解决因疫情影响不能出门务工的问题。

  通过这“五项结合”,有效破解我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片除标注外均为当地宣传部门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