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小流域治出“绿水青山” ——庆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综述

 2020/05/27/ 11:30 来源:陇东报 记者 闫慧

小流域治出“绿水青山”

——庆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综述

  四郎河代店治理工程位于正宁县宫河镇代店村、长口子村,工程规划治理河道长6km,修建堤防总长7.03km、穿堤涵管5处。工程设计洪峰流量525m3/s,护岸工程级别为5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陇东报记者 米静 摄

  陇东报记者 闫慧 

  庆阳市是甘肃唯一的多沙粗沙区,整体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属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2329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6%。年入黄泥沙达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1/3。

  在水保战线上奋斗了30多年的老水保人,大都清楚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光景。“那个时候,放眼望去都是光秃秃的山,山上能捡的零零碎碎都拿回家当柴烧了,农民的日子过得青黄不接。天不下雨,地里旱得不行,一下雨就遭灾,泥糊糊往出淌,冲了庄稼,冲得遍地都是小壕沟。”庆城县翟家河乡水保站水保员程富前说,满山都是坡耕地,跑水、跑土又跑肥,当地群众称之为“三跑田”。

  沟壑纵横,峁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再加上土壤疏松,植被稀少,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洪水造成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以及高温、干旱、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经常发生,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改变当时的耕作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庆阳市就采用“零星突破”的方式修建人工梯田,尝试用水平阶、鱼鳞坑整地造林,与广袤的山区腹地相抗衡。直到1994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马莲河流域一期项目开始实施,庆阳市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草洼沟小流域位于合水县吉岘乡东南部,流域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基础治理程度为21.3%,属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马莲河一期项目。治理前的草洼沟曾经是一片荒山,留给当地群众最深的印象就是“春夏风沙秋是泥,冬季的寒风能吹透整个塬”。

  1996年,合水县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初步建立了塬、沟、坡兼治,植物、工程、耕作措施相结合,水、田、林、草、坝、路综合配套,自上而下,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立体防护体系。流域内新建淤地坝5座,新修梯田132平方公里,果园74公顷,造林789公顷,种草161公顷。经过有效治理,治理程度由21.3%提高到89%,林草覆盖率达到4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的草洼沟植被郁郁葱葱,流域内山清水秀,村美人富。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马莲河一期项目实施后,庆阳市坚持因地施策,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植树造林与林草管护相结合,流域治理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坝系工程建设与提高水保效率相结合,持续对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经过8年时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86.1平方公里。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区域交通、医疗、卫生以及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2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马莲河一期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特别满意项目”和“黄土高原旗帜工程”。

  近年来,庆阳市在不断探索总结历年水保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情市情和水保生态实际,按照北部抓梯田建设、南部抓固沟保塬、东部抓子午岭保护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分散治理向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单一片区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整体推进治理,单项措施治理向开发、治理、保护并重,常规手段治理向构建塬面、沟头、坡面、沟道“四道防线”科学治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转变”,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村“六位一体”综合治理,有效地控制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全市生态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目前,全市已完成西峰区崆峒沟、宁县烂泥沟、合水县玉皇沟、正宁县移风沟、环县刘阳洼等一批治理规模大、生态效益好示范流域482条。治理区域树木成荫、松柏吐香、气候湿润、云雾缭绕、空气新鲜、动物栖息,昔日的荒山秃岭已变成泛泛绿洲,成为当地群众春季赏花踏青、夏季避暑纳凉、秋季生态休闲的旅游胜地。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01.13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3.67%。据测算,治理区水土流失率由原来每年每平方公里7200吨下降到现在的3100吨,治理程度达到55-76%,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35-55%之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