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土记
赵兴高
朱王堡镇,处永昌、武威、民勤交界处。
儿时,田野上清泉四溢,河道纵横,是当地有名的绿洲。
其中的乌牛坝河,出茨湖墩,一路东下,在下游平缓处,绕出两湾湖水来。
沿湖居民,皆为苏姓,故上游之湖,得名上苏家湖;下游之湖,得名下苏家湖。
我记事时,湖水面积尚在万顷之上。只是少了渺渺湖波之景,惟余苍苍湿地之色。
再后来,湖水竭而游鱼尽;浅草枯而水鸟飞。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苏家湖,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泥浆地。
故乡有谚语:“禽中常有伶俐鸟,人中自有聪明人。”也不知是谁,想出了在湖水干涸后,将湖底乌土掏出晒干后,填入土炕以取暖之法。
到了秋末农闲,青壮年便挽起裤腿,沿着湖之边缘,铲去表层乌泥,取其下层乌土。
我曾随父亲去过湖边,见过那阵势。一眼望去,但见掏土者散乱于湖之四周,仿佛将头伸进湖中觅食的水鸟。
是的,曾经的鸟儿是觅食,如今的人们是觅“火”。
于是,湖周边的土路上,皆是往来不绝的手推车、毛驴车、马车。
人们将乌土运回家,摊开在自家门口,风吹日晒一段时日,乌土即变得如丝如缕,其中植物的根须依稀可见。
到了冬日,乌土之中完全没有了水分。故乡人先以麦草在炕洞内煨火,继而覆以乌土,土炕即变得温暖而洁净,既无原先麦草烧炕时,从炕皮缝中钻出的油烟,又无油烟复生出的特有的“炕皮”味。
乌土烧炕之后,屋子里温度较之前高出许多,一般人家就不再以煤取暖,而是在炕上支上火盆,早晚堆些柴草驱寒过冬。
记得那是冬日的一个早上,父亲在火盆中点燃沙枣树枝,屋子里寒气顿消,我们几个孩子速速穿了棉衣棉裤,嬉闹而去。
回想起来,乌土省却的那点取暖费,确是添补了故乡人的生计。可以说,乌土不仅温暖过故乡的冬夜,也温暖过故乡人的心窝窝。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乌土被挖一空。近些年回故乡,但见曾经的湖面上,一望无际的麦浪随风起舞。
田埂上站着的少年,对着麦浪唱着歌儿:“湖水清,湖水长,我的人儿,在水中央……”
那是故乡的小调“放浪”。
沧海桑田——苏家湖,只是一个地名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6月05日【百花】当我们凯旋时——献给甘肃援鄂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