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山丹“扶志+扶智” 激发脱贫“心”动力

 2020/06/10/ 10:53 来源:张掖日报 记者窦玉洁

山丹“扶志+扶智” 激发脱贫“心”动力

  张掖日报记者窦玉洁

  每日甘肃网6月10日讯 据张掖日报报道  山丹县在深入开展“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项专项提升行动的基础上,注重帮助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以精神鼓励推进精准扶贫。去年,该县共表彰“脱贫光荣户”40户、“致富光荣户”15户,贫困户脱贫的志气树立起来了,观念更新了,动力更足了。

  自强不息好家风

  山丹县老军乡老军村徐玉凤一家以往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如今,通过辛勤劳作她家已成了“致富光荣户”。徐玉凤是一位单身母亲,2003年丈夫在外务工时因意外事故身亡,那时儿子只有6岁,女儿刚刚上小学,家里还有两位老人,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徐玉凤一人肩上。

  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怎样才能尽快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让两个孩子生活得更好。经过深思熟虑,她开始学习粉刷墙面技术,先后参加县上和乡上组织的有关技术培训,工作中因细心认真,她做的活被大家看在眼里,都表示赞扬,随后订单纷至沓来。自己接活是不是能多赚点。徐玉凤萌生了这一念头,开始组织一些工友一起干,当起了粉刷“小头头”,一年下来收入达到六、七万元。2018年,徐玉凤还积极争取到5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粉刷事业。

  一家人的脱贫致富离不开徐玉凤地早出晚归,奔波忙碌,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都很懂事。谈到未来,她说自己肩上的担子还很重,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现有的条件并不能满足她们的生活。“不仅要脱贫,还想着要致富。”徐玉凤说。

  科学养牛奔富路

  “以前一年忙到头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如今在党的政策的支持下,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王俭滔滔不绝。

  今年55岁的王俭是李桥乡东沟村三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王俭和妻子文化水平都很低,思想也比较保守,缺乏必要的致富技能,日子过得很拮据。正当王俭一筹莫展的时候,精准扶贫的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希望,也给像王俭一样的贫困户带来了福音。

  了解到王俭有过养牛的经历后,驻村帮扶单位责任人想出了养牛脱贫的好点子。说干就干,王俭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仅有的几头牛喂料、给水,虽然有以前的养殖经验,但缺乏专业的饲养知识,牛一旦有点小毛病王俭就心急如焚。“县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能帮助我们给牛治病,还给我们教饲养牛的专业知识。”王俭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养起牛来轻松多了。

  除此之外,为了学习养殖知识,掌握养殖技术,王俭积极报名参加县里和乡上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学习如何科学喂牛、选牛,为牛看病打针,如今自己也成了半个养牛专家。他的养殖场由最初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0多头,王俭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不仅如此,王俭还种植大麦、豆子等农作物120亩,易地扶贫搬迁配套的1座后续产业钢架大棚也出租给村里的致富能人,年底能分红800元以上,算起一年的收入,王俭喜形于色。

  如今,王俭一家不仅成功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楼。谈起以后的打算,王俭说:“我们现在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相信自己的养牛事业会越来越好,生活也会越过越红火。”

  扶志扶智拔穷根

  山丹县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使一大批贫困户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对我们残疾人来说,去外面找工作太难了,很多工作都不适合干,现在好了,在‘扶贫车间’有了固定工作,还能照顾到家里,也成了一名‘上班族’。”走进山丹县海兰达服饰有限公司,工人薛霞正忙着安装拉链,而3年前的她,还在因为身体残疾无法找工作而发愁。

  为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县上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的原则,全力以赴打造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服务,让部分低收入家族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今年,全县5家“扶贫车间”带动就业3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3人。与此同时,该县深入发掘整理当地传统工艺项目及历史文化内涵,依托全县27个传习所,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举办以山丹烙画、木雕、山丹剪纸、山丹花馍等手工制作为主的培训班近百场次、技能大赛2场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1000余人。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至2400元,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强了,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更浓厚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增收问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