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庆阳香包 临夏砖雕 满满“烟火气” 走进百姓家

 2020/06/17/ 09:16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黄芃

庆阳香包 临夏砖雕

满满“烟火气” 走进百姓家

  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获得关注,“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等“非遗+”现象,使非遗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使命。“非遗”与文旅融合,不仅提升人们休闲生活的文化品位,让旅游更有诗意和获得感,同时通过旅游这一载体,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也让“非遗”带着满满的“烟火气”,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庆阳香包:向市场化国际化靠拢

香包胸针

  众所周知,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庆阳位于甘肃东部,是早期农耕文化、“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之一。庆阳香包有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在华池双塔寺出土的距今八百多年的“千岁香包”,其造型古朴典雅,图案丰富多彩,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庆阳香包富含东方哲学和智慧,每个香包都包含着女性内心的情感、双手的温度和对生活的感悟,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然而,近年来因为有刺绣功底的妇女逐渐年老,年轻人又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庆阳香包面临着发展和传承困境。

  “要让庆阳香包传承下去,不仅让年轻人学习制作香包,更要让她们有钱赚。”庆阳香包绣制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刘兰芳表示,这就要求香包制作必须有创新,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刘兰芳从2002年开始就背着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各地的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等活动,足迹遍布上百个城市,她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访过几十位民俗专家。在向专家虚心请教、接纳建议后,她对庆阳香包进行二次改良,色彩从原来的单一化,过渡到典雅、有艺术质感;用料也一改原来的绸缎,使用纯棉、织锦等,向国际化靠近;嗅觉感受力求清淡、回味悠长的中草药,以醒脑、开窍、净化空气、防潮防湿为主;外观则保持了独特的意念造型、寓意和文化元素符号。

  刘兰芳还向记者讲述了她在国外推销香包的经历。2014年,她出访美国、加拿大,当时恰逢西方的万圣节,公园店铺摆放了很多南瓜灯,当时她就琢磨,万圣节南瓜不就是庆阳香包里的金瓜吗?金瓜香包能不能绣制这个图案呢?

  回国后,她按自己的想法绣出香包,总觉得那个“鬼脸”太丑,有一天她听见邻居正在听秦腔,忽然间来了灵感:为何不将秦腔脸谱绣制到金瓜香包上呢?于是她就连夜做好样品,并拍下照片发给美国的朋友,很快得到回复:外国人很喜欢。仅这一单生意就让她创收8万美元。

  绣有秦腔脸谱的金瓜香包在国外大受热捧,也让她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把中国的文化推介出去,就必须要和西方的文化去碰撞,去寻找切合点,进行文化融合。

  2015年4月,刘兰芳应邀赴美国参加非遗巡展,她登上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讲台,向美国当地市民、学生展示香包绣制技艺,讲述中医药的神奇,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西部妇女创业致富故事,让她倍感自豪。

  这一年,刘兰芳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带领公司坚持走传统手工之路,以工匠精神,打造庆阳香包品牌,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模式”,带动就业生产。自公司成立至今,带动农户8000多户,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年产值600多万元,产品有老人寿庆、小孩满月等系列600多个品种。

  刘兰芳还收藏各类刺绣上万件,并自筹资金,在家乡流转土地,建成全国首家香包绣制民营博物馆,并打造集香包生产、休闲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文化旅游和农业相融合的“义渠村”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