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变了 钱包鼓了 村民笑了
——甘谷县发展中药材产业促农增收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走进甘谷县礼辛镇李门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区,黄芪、党参、板蓝根和黄芩等药材长势喜人,一大片丹参盛开着紫色的花朵,几位村民正忙着在地里除草。
放眼望去,一棵棵花椒苗沐浴着夏日的阳光茁壮成长,树枝上的绿叶掩映着星星点点鲜绿的花椒。
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些年的变化,不仅仅是山绿了,最主要的是大家的思想有了变化,不等不靠,凭借双手勤劳致富!”甘谷县玉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军锋笑呵呵地说,合作社2016年成立之初,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花椒树,2017年又流转了6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并建成中药材示范园区。“目前,合作社带动李门村、杨湾村群众种植中药材300余亩。农户的收入增加了,信心更足了,积极性更高了。”冯军锋说。
除此之外,周边村民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有20人,每年农忙时,季节性用工接近130人。
杨湾村村民马尚义在合作社打工已有5年,主要从事机械操作、机械种植等工作,是一名“技术工人”,他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3.6万元。此外,马尚义家还种了20多亩花椒树,每年收入接近2万元。“一年收入近6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马尚义说,这几年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曾经住的是土坯房,如今已搬进了二层小楼。
说起变化,曾经的贫困户李敬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曾在工地务工,一天收入两三百元。农忙时赶回家务农,一年在外务工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7个月,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6年,合作社成立后,他就近在合作社打工。“我快60岁了,出去打工体力跟不上,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拿的是‘年薪’,一年收入3.5万元。种了些药材和花椒也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让李门村村民高兴的事,还有修到家门口的产业路,产业在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硬化的道路,便捷的交通,这都让大家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甘谷县太石镇贯寺村,进村的水泥路两旁种满了月季花。顺着花朵的指引,记者来到甘谷县椒之源生态农业合作社,这里种植着1000余亩花椒树,花椒地里套种200多亩辣椒和200亩玉米,工人们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
“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我们也没闲着,平时在合作社打工,天天有活干,还能学到花椒种植技术,收入较之前提高了不少!”工人们笑着说。
合作社负责人李耿生告诉记者,平时有40名村民长期在合作社务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农忙时常常有上百人在合作社务工,他们中不少人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又多了一份收入。“我们请专家来进行培训,在病虫害的防治、施肥的管理等方面更严格,比老百姓自己种树更尽心,老百姓把土地流转给我们更放心,在合作社打工也更安心。”
截至目前,甘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8万亩,预计总产量1.51万吨,总产值4亿多元;果椒总面积稳定在55万亩以上,预计总产量50万吨以上。县里鼓励企业提高种植标准和档次,提升现代化种植水平和经营能力,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可持续、前景好、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在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实现了双赢,带动广大群众稳定增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6月17日【图片新闻】岷县中寨镇大力推进中药材富民产业增收步伐
- 2020年06月03日【新闻图片】岷县中寨镇中药材梯田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 2020年05月26日甘肃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增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