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贾家寺村
李引生(左)与贾永忠拉起了乐器,唱起了秦州小曲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张永刚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间,要把贫困生活变好变富裕。这样的好事今日实现了,小康生活比蜜甜,幸福的日子赛樱桃。那我们把秦州小曲给他唱一唱呀,唱一唱……”
盛夏时节的傍晚,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南5公里的皂郊镇贾家寺村,山清水秀,夏风习习。在村口南河之畔的秦州小曲非遗馆内,72岁的村民李引生与76岁的贾永忠拉着乐器,唱着祖祖辈辈传唱的秦州小曲。“如今,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心里畅快得很呐!闲了就拉拉咱秦州的小曲!”
时光回到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贾家寺村,看望慰问因“5·12”地震受灾的群众。习近平走访了两户村民,李引生就是其中一户。
“11年了,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城里的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从原来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川里的新砖房或小洋楼,村里的小汽车排在路上一眼望不到头,孩子们上幼儿园不用出村儿……我们可以自豪地向总书记汇报: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说起眼前的幸福生活,李引生如数家珍,似乎有着一口气说不完的激动。
贾家寺村南河大桥
李引生走在南河大桥上
“在南河上修一座大桥、加固好村边的河堤、吃上甘甜的自来水,曾经几代人期盼的三个梦想如今不仅全部实现了,而且日子越过越好啦!”李引生说。
李引生的话勾起乡亲们回忆。
在自家洋房前的花园里,51岁的贾建东说:“我们小时候上学,需要蹚水过南河。每年霜降以后,南河水不仅冰凉而且盐碱成分较大,从水里经过,风一吹,小腿肚以下就会裂口子!”上世纪90年代,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支持下,贾家寺村的南河大桥修建起来了,村民结束了蹚水过河的历史。2008年“5·12”地震后,桥梁也受到一定影响。近几年,不仅南河大桥得到加固维修,附近河堤也进行了修整美化。如今,南河串起了贾家寺村的绿水青山,南河大桥成为村里通往市区的重要要道,也成为村民的幸福桥。
贾建东家的客厅
拧开村委会里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2010年,贾家寺村实现了自来水全部入户!是皂郊镇自来水最早全部入户的村!2015年,村上又对自来水供水主管道进行了二次改造。”贾家寺村党支部书记贾成刚说。
从水龙头流出的这碗水,贾成刚舍不得倒掉,又将水倒入电水壶里烧水喝。
“现在虽然用水方便了,但一定要有节水意识。”贾成刚说,“以前家里洗完锅的水还要喂牲畜,一个村子吃水就靠着一口井。我念中学时,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扛着扁担、挂着桶到一个由五棵柏环绕的一眼井里去挑水吃。这几年,正是党的一系列好政策,我们终于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11年来,贾家寺村发生的巨变,还不仅仅是这三个愿望的实现。
从2009年夏天起,贾家寺村展开城郊型新农村建设,分两期对“5·12”地震后90余户搬迁重建户进行了整体规划,重新选址进行重建。目前,包括李引生家在内的搬迁重建户全部入住新家园,区域规划实现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全覆盖。2012年,贾家寺村依托村后的秀金山农业园区优势流转土地1000多亩,村民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农业园区务工收入,还可以腾出更多精力进城务工。2013年,秦州区暖和湾工业园区在贾家寺村附近建成投运,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贾家寺村委会统计,2018年,贾家寺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2019年突破10000元。全村218户80%的农户拥有了私家车。
如今,贾家寺村今昔对比的面貌和快速发展的故事,已经被搬入了村史展览馆,成为全村小康路上的见证和自信。
李引生“5·12”地震后的新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