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脱贫致富的时代最强音
——天祝藏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易地扶贫搬迁——松山滩5号点A区安置点。
中药材种植。
金鸡养殖。
高原夏菜。
食用菌培植。
草原新居。
搬下山、住进城、就了业、脱了贫……崭新的住房,蓬勃的产业,鼓起的腰包,今天的天祝,久为贫困所困扰的贫困群众正在以全新面貌走上致富路。
数据显示:2013年底,天祝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8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6万户5.63万人,贫困发生率33.8%。全国涉藏工作重点省区贫困片区县、全国“三区三州”和甘肃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县——这些都曾是天祝县的贫困标签。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祝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一号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个精准”要求,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县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07%,8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330元;202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科学决策高位推动
一直以来,天祝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相继研究出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天祝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交通扶贫、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兜底保障、资金整合等为重点,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关键,打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组合拳”,使精准扶贫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同时,该县抓住国家“三区三州”、省上“两州一县”的政策叠加机遇,及时制定《天祝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确保打赢整县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天祝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整体战、歼灭战。
为确保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天祝县坚决扛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县长当好“一线总指挥”,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县级领导全力推动、县直部门精心指导、乡村组织推动落实、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帮扶单位倾力帮扶的“三级联动”“六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省市县乡210个单位联系帮扶86个贫困村,4723名干部联系帮扶1.46万户贫困户,组建8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277名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锁定重点精准施策
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天祝县紧盯重点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织密责任网络,夯实脱贫基础,补齐短板弱项,激发内生动力,筑牢防贫堤坝。
“十个体系”织密责任网络。按照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五级书记一起抓”的责任体系,着眼解决工作落实“中梗阻”问题,组织构建下沉一级的指挥体系、科学管用的施工体系、逐级背书的责任体系、盯户抓村的主责体系、行行达标的专责体系、联户帮村的帮扶体系、进脑入心的宣传体系、从严从实的质量体系、真抓实干的作风体系、失职追责的督导体系“十个体系”,把攻坚责任靠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干部,织密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精准调度、高效协同的脱贫攻坚责任网络。积极开展“乡镇吹哨、部门报到”脱贫攻坚解难题专项行动,细化专责部门责任清单和工作指标,把“部门督导、乡镇落实”变为“全员上阵、联动推进”,形成了攻坚拔寨的强大合力。坚持把一个字“干”,一句话“落实、落实、再落实”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级干部充分运用农户工作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过筛子”,切实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全面夯实了整县脱贫摘帽的基础。
“八大产业”夯实脱贫基础。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面对天祝县海拔高、气候冷凉、自然灾害多发的难题,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全县每一个角落,和贫困户点对点聊发展、和龙头企业面对面谋产业,提出了“扬长避短、特色发展,体系支撑、主体集群,量化赋能、品牌提升,差别扶持、能人引领”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壮大“独一份”的白牦牛产业、毛肉兼用的高山细毛羊产业、全产业链的金鸡产业、“特别特”的岔口驿马产业、绿色有机高原夏菜产业、“错峰头”的食用菌产业、健康美丽的藜麦产业、高原净土中药材产业“八大产业”。积极推广“订单+保单”的“两单”模式,以“订单”保销售,以“保单”抗风险,全面提高了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让种养大户和农牧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心无旁骛发展产业。着力推进12个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百千工程”,精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切实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成功荣获“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中国高原走马之乡”,天祝白牦牛、天祝藜麦入选“甘味”知名农产品目录。近年来,全县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吸纳入股资金1.67亿元,累计分红1300余万元,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045家,培育发展家庭农场1412家,全县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重点畜禽饲养量达到293万头只,为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种办法”补齐短板弱项。紧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兜底保障5个方面的核心问题,创新思路举措,推动政策落地、见到实效。围绕教育扶贫有学上、在上学、上好学,探索推行“2+3”问题标准并联落实法,实行县、乡镇、村、村民行政线和教育主管部门、乡镇教育辅导站、学校、教师教育线“双线”并进,教科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站、辅导站长包校、校长包教师、教师包学生“五包”齐抓的“双线五包”工作责任制,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教育。紧扣健康扶贫有地方看病、有合格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三个重点,健全健康扶贫包保工作机制,采取“填平补齐”的办法,由县财政整合资金补齐部分村医收入,稳定了村医队伍,实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主导实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按照“应改尽改、因户制宜、严控面积、资金安全、建新拆旧、提升形象、资料完备、挂牌上墙”要求,采取“一门进、功能全、可提升、分步走”的模式改造农户住房2318户,全面消除了农村存量C、D级危房。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务部门、乡镇、水管处(所)、村管小组、用水户五级管理网格责任体系,健全“冻了管、有人管、能管好、群众满意”的饮水安全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了冻阻不通畅、季节性断水等问题。紧盯残疾人脱贫难题,推行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公立机构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护“三种模式”,优化托养照护服务,“以政策‘组合拳’筑牢残疾人保障网”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七项举措”激发内生动力。为消除贫困户“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错误思想,大力实施“精神扶贫工程”,采取宣传引导、项目扶持、资金监督、结对帮扶、以小带大、社会动员、典型引领“七项举措”,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志立起来、手动起来,切实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东大滩乡马生才一家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树立了“身残志愈坚、人穷志不穷”的正面形象,弘扬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组织指导打柴沟镇创新设立道德储蓄所,以道德积分制管理为手段,搭建村民自治平台,发动群众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建立“道德储蓄账户”,对道德行为进行量化积分,实行积分兑换实物的关爱回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群众看得见、做得到、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努力推动“人人养成好习惯,村村形成好风气”。毛藏乡建立“流动惠民大厅”,制定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代购服务三类服务,把惠民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群众长途跋涉“跑腿”的难题,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套机制”筑牢防贫堤坝。整县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质量至关重要。该县建立健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防返贫保险、村集体经济收益扶持兜底保障户、产业培育小额贴息贷款扶持、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和贫困人口参与项目建设的“1+5”防返贫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常态化监测、实时化预警、精准化帮扶、一体化落实、清单化作战5项措施,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开展以“回头看、补短板,打基础、奔小康”为主题的“一个也不能少”的关爱行动,持续查隐患、补短板、强弱项,切实筑牢了防贫堤坝,巩固了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设立天祝县就业创业服务超市,推行“实体+线上”服务模式,建立1个线下实体总超市、19个乡镇线上分超市,打造了技能培训平台、用工信息平台、求职信息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维权服务平台五大平台,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咨询、求职信息登记、职业中介服务和劳动关系维权服务,切实解决了复工复产企业“用工难”和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凝心聚力同奔小康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2019年底,天祝县如期实现全县整体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县委县政府向全县23万人民作出的提前一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目标的庄严承诺变为现实,也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武威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在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天祝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付出了心血汗水、贡献了聪明才智。该县先后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年度考核奖励,在扶贫战线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典型模范,先后有18个集体、28名个人受到省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天堂镇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天祝县勇敢踏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持续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决确保已脱贫的持续巩固提升不返贫、未脱贫的如期稳定脱贫,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28日“决战脱贫攻坚、书写陇原巨变——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 甘肃省作协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 2020年07月28日【脱贫攻坚影像志】榆中套岔岘村:好日子如百合花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