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发生山体滑坡了,同学们,快离开教室!”随着一声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上百名小学生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从教学楼里鱼贯而出,跑向操场空旷地带。集合完毕,等待救援……
这是兰州市平凉路小学南山分校(原“兰州市铁路第三小学”)开展的一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近年来,兰州市每年都要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工作的认识,检验防灾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完善应急抢险装备,确保险情来临应急处置及时、有力、有序、有效,最大限度减少地灾造成的损失。
特殊地形带来防治挑战
盛夏,记者走进兰州市平凉路小学南山分校,只见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校园背后的山体下,数十根高大结实的防滑柱排成一排,抵住了山体,一条排水渠贯穿校园,暴雨来临时,可以有效消除或减缓水的冲刷作用。
平凉路小学南山分校滑坡隐患的防治,是兰州市科学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兰州市因地制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开展地灾防治开发性治理工程,将城市建设与地灾防治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地质环境保护利用及灾害防治体系,推动地灾研究和防治进入新阶段,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平凉路小学南山分校举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锋摄
孩子们有了安全的上学环境。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锋摄
兰州市目前已查明的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灾隐患点2470处,大多分布在沿黄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在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及其附近、山脚处,滑坡、崩塌隐患超过340处,仅城区就有252处。”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李长江介绍。
今年5月12日,兰州市举办省市区三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应急演练中地勘单位应急排查小组实地监测隐患点情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我们近年来把防治重点放在了群测群防和防治方法改革创新方面,多措并举,建立科学防治长效机制。”兰州市自然资源局专家姬建怀说。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为全面防治地质灾害,减少灾害造成损失,兰州市建立了一套科学、适用、严格、高效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群测群防及探索开发性治理等方法,构建了科学防治的制度体系。并把城市建设、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地灾防治有机结合,实施地灾防治开发性治理工程。
2014年以来,兰州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的支持,共计争取到位资金32652万元,开展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治理项目27个。
近年来,兰州市多次组织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摄
兰州市不断完善地灾大监测预警系统,市、县级财政每年都安排数百万元的群测群防补助资金,逐步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地灾小监测预警系统,做到群测群防。目前,兰州市已经组建了1100余人的群测群防监测员队伍,其中城关区79名群测群防员常年活跃在伏龙坪、红山根、王保保城等地灾重点监测区域。
2010年7月,兰州市自然资源局以南山路修建为契机,将工程治理和灾害防治区域群众搬迁避让相结合,申报实施了红山根四村地灾治理工程。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直接保护了安置搬迁南山路的桃树坪至伏龙坪区域群众2628户。
地质防灾知识展板吸引市民驻足学习。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王锋
“空天地”一体 锁住地灾“恶龙”
2018年4月18日,伴随着一场强降雨,位于皋兰县忠和镇的普兰太光电有限公司南侧山体斜坡加剧发育变化,而这些变化早已经被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采用的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简称“INSAR”)识别到。
INSAR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移动变形数据,通过变形数据有助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对于变形的解析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曾潜行地底、暴起肆虐的地质“恶龙”,在强大的科技监测面前,不仅显露身形,而且任何微小的位移都被捕捉到。
INSAR技术通过变形数据有助于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供图)
“这项技术适用于缓慢变形的滑坡监测,可通过非接触式方式量测,大范围监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监测盲区,相当于一张监测密网覆盖了整个兰州市城区。”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郭富赟告诉记者,“今年4月皋兰县忠和镇的这次地灾隐患监测是我省今年首次应用INSAR技术来识别地质灾害变形情况。‘空天地’一体化融合技术的不断升级应用,加强了我省突发地质灾害调查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预警预报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兰州市不断加强点面结合防灾,加大隐患排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夯实“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防治体系,打好地灾防治组合拳,全力以赴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27日甘肃部署防汛及次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 2020年07月21日全面拉网 不留死角 兰州市安宁区强化主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