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戈壁滩里的“洮砚名乡”

 2020/08/08/ 01:34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杜雪琴 顾丽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顾丽娟

  “我们的下个采访点很有意思,到了就知道了!”

  前往瓜州县广至藏族乡采访时,乡长王晓东神秘地说。

  车辆驶过茫茫戈壁,来到广至藏族乡洮砚村,洮砚加工厂、雕刻室及展房......一座废弃小学上建起来的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古色古香。

  广至藏族乡洮砚村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杜瑞天正和十几名村民在自己的工作桌上精心雕刻着洮砚。

  这戈壁滩上既没河又没石头,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洮砚加工基地?

  原来,广至藏族乡是2008年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全乡共接收安置来自临潭、卓尼和岷县三个县的9000多名移民,其中,洮砚村村民都是从原来卓尼县洮砚乡搬来的。

  “以前在老家,临近洮河,雕刻洮砚是我们增收的主要渠道,80%的村民都会这门手艺。”杜瑞天说。

  从卓尼县洮砚乡搬迁到了广至藏族乡洮砚村后,杜瑞天和老乡们并没有把这门手艺丢掉,他们从卓尼拉石头过来继续雕刻,每户都有一个小作坊。

  刚到瓜州的时候,当地很多人还都不知道洮砚,也没有销售门路。杜瑞天就自己联系洮砚经销商,帮助村民销售他们制作的洮砚。

  据介绍,洮砚村有240户1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会刻砚。家中有一个刻砚人,一年至少收入五六万元,相当于种了30到40亩地的棉花。

  “我是为了让懂得雕刻技艺的乡亲扎住根,也为了让这门技艺传承。”杜瑞天笑呵呵地说,只要手艺在,戈壁滩上也能出洮砚嘛!

  着眼于促进洮砚产业健康发展,各方大力支持,2019年广至藏族乡建成了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为刻砚人提供专门的工作室和交流场所,并帮助村民销售砚台。

  随着村民们制作的砚台作品在各种洮砚展及参评会上屡获大奖,洮砚村知名气与日俱增,洮砚产业成为广至藏族乡的一张特色名片,也成为移民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我刻了20年的洮砚,人物、花鸟都能刻,销售情况好的话,一个月能收入近1万元呢。”广至藏族乡洮砚村村民杜发茂说。

  杜发茂告诉记者,在家门口的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工作,不仅设施齐全,可以和大家讨论学习,还不耽搁种地。

  如今,洮砚村建起了集洮砚雕刻发展、网络销售拓展、电子商务发展、农副产品推介、人才培训储备、产业孵化培育和乐享惠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洮砚名乡”的致富路。

利用废弃小学建起洮砚文化产业工匠创新示范基地。

洮砚雕刻室,村民正在各自的工作桌上雕刻砚台。

纯手工雕刻的砚台精细别致。

图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 顾丽娟 摄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