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太子山下产业兴——和政县加强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推进赤松茸产业蓬勃发展

 2020/09/02/ 06:5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朝霞

太子山下产业兴

——和政县加强产业扶贫东西协作推进赤松茸产业蓬勃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昨夜一场雨,和政县松鸣镇碧空如洗,太子山万壑葱茏,林草间清泉潺潺。

  山下的狼土泉村就坐落在这山清水秀、生态环境纯净之地。村里的广袤田野,除了绿油油的小麦、盛开黄花的油菜、枝繁叶茂的马铃薯等传统作物,一垄垄麦草覆盖田显得与众不同。

  但见田垄的垄沟里铺设着黑色输水管,宛如长龙,连接到从太子山流出的山泉蓄水池。垄上竖立起一杆杆喷水设施,连接着输水管,工人拧开闸门,喷水头便喷洒出细密的水珠,滋润着麦草下的作物。

  麦草下种的究竟是什么呢?

  狼土泉村李家沟社村民曹成梅轻轻拨开麦草,在湿润的褐色土壤里,在蓬松的麦秆簇拥下,一个个赤松茸“害羞”地探出酒红色的“小脑袋”、洁白如玉的柄杆来,有的零星几个,有的拥挤一窝。

  曹成梅将粗如胡萝卜的大赤松茸摘下来,放入篮子里,又将那些细如手指的小赤松茸用麦草轻轻覆上,“要让它们透空气、还要遮阳光,赤松茸很娇贵,但我看这就像山里长的野生蘑菇一样,你闻闻,有蘑菇香味。”她给记者递过来一个赤松茸,散发着淡淡的蘑菇清香。

  据悉,赤松茸又名酒红球盖菇,以其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及蛋白质,提高人体抗病毒、抗细胞突变和增加免疫功能等能力,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食用菌新品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村民宋生文说:“种赤松茸还是头一回,我们这里通常种植小麦、油菜、洋芋,丰年时亩收入最多五六百元,但种赤松茸,收入高得让人不敢相信,简直就像在地里种黄金!”

  “最近是出菇摘收季节,现在市场价特别好,1斤鲜菇价12至15元。”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水音,用带着浓浓厦门口音的普通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地能采摘两茬赤松茸,从6月中旬采摘到9月底,亩产至少2000公斤,按目前的赤松茸市场价计算,除去成本投入,亩收入达3.2万元以上。”

  环顾周围的青山绿水,陈水音欣喜地说:“我们厦门那里夏天气温太高,不能生产赤松茸。和政这里海拔高,气候温凉,生态环境好,没有任何污染,特别适合赤松茸生长。瞧这赤松茸柄杆上白白净净,没有任何菌斑,我们用纯净的山泉水喷灌,开沟起垄栽培,不需要搭建温棚,直接长在地里,这种仿野生环境种植的赤松茸,品质特别好、属于一级品。”

  种植赤松茸的绿色田野间,立着“东西协作 厦门援建”的红色镂空大字牌。原来,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支持下,今年,厦门市集美区与临夏州和政县加强产业扶贫东西协作,和政县引进临夏州夏润高原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赤松茸产业。公司在松鸣镇狼土泉村流转1000亩地,在卜家庄乡前坪村流转500亩地,进行大田种植赤松茸。

  “种植赤松茸主要用农家闲置的玉米秸秆、牛粪等,这是今年4月29日点种的,6月13日开始出菇,这些天进入了采摘旺季,每天来摘菇,我就能收入80元,比干其他庄稼活轻松、还挣钱多。”正在采摘的曹成梅乐呵呵地说。

  据介绍,和政县赤松茸基地涉及232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50万元以上,户均2150元。用工量达6.2万人次,增加季节性务工收入500万元以上,人均1.5万元,有力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和政县城循环经济园区的临夏州集和兴东西部协作产业园,食用菌加工扶贫车间里一片忙碌。刚刚从基地采收回来的赤松茸,已装置在加工平台的白色筐篮里,工人们用小刮刀将粘在赤松茸上的泥土、残渣、草屑进行清理,尔后用清水清洗冲刷得干干净净,切成薄片,再送入烘烤车间,最后进行烘干、分拣、包装等。

  “以前外出打工照顾不上孩子,现在家门口打工,每天工钱80元,一个月能挣2400元,既挣了钱又能照顾家人。”卜家庄乡前坪村村民马艾米一边给记者说,一边忙碌着手底下的活,她用刮刀麻利地将赤松茸上的泥巴剔掉,不一会儿,新崭崭的赤松茸就堆了一筐。

  产业园的成本展厅里,通透舒朗的木架框上,摆放着一袋袋赤松茸成品,“临夏州夏润高原扶贫产品”的字牌引人注目。“我们生产的赤松茸一级品属于山珍,不仅发往北京、上海,还出口韩国、日本,由于产品品质好、口感极佳、营养丰富,被各大城市的高档酒店和火锅店看中,产品供不应求。”园区工作人员介绍。

  “赤松茸比起我们传统种植的小麦、玉米、油菜、啤特果、马铃薯等作物,产值增加了百倍!”和政县委书记李国辉对记者说,“今年在和政试种赤松茸成功,我们将扩大种植规模,沿太子山山区适宜种植赤松茸的地方推广种植,确保其优良品质。同时加强东西部协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延伸完善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努力实现从‘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巩固提升脱贫的稳定性。”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