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搬迁有产业 致富劲更足——靖远县碾湾坪易地扶贫安置区见闻

 2020/09/07/ 09:16 来源:白银日报 记者 贵富堂

搬迁有产业 致富劲更足

——靖远县碾湾坪易地扶贫安置区见闻

  白银日报记者 贵富堂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9月3日,记者跟随白银市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赴靖远县采访时了解到,通过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扶持,众多贫困群众已经彻底脱贫,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搬迁过来生活面貌发生了大变样,出门有学校、进城有公交、收入有保障,和老家若笠相比,实在太方便了!”家住靖远县碾湾坪易地扶贫安置区的陈军娃感叹道。

  和陈军娃一样,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的王连芳也对搬迁后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我家的房子是80平方米的,和老家若笠的土房子相比,干净又舒服。”王连芳说,接下来,她就是想着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陈军娃和王连芳口中的老家远在50公里之外,那里是靖远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若笠乡。全乡共有11个深度贫困村,2013年底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8户4383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55.03%。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是陈军娃和王连芳等若笠人对老家最深刻的印象。易地扶贫搬迁前,这里的人们对如何脱贫致富充满了迷茫。

  2015年,若笠乡被列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乡镇,分三个安置点安置群众。其中:碾湾坪安置区安置贫困户539户2493人,金三角安置区安置贫困户94户435人,坝吴公路安置区安置贫困户363户1380人,投亲靠友安置贫困户61户112人,同步搬迁群众共391户575人。

  2019年6月,陈军娃一家三口从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的旱塬搬迁到了靖远县碾湾坪易地扶贫安置区——富民社区,住上了新楼房,开启了新生活;2019年6月,王连芳一家四口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大山,来到了富民社区……截至目前,若笠乡的搬迁群众已经全部入住各自的安置区,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9年3月,靖远县惠若塬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承担起了带领搬迁群众奔小康的重任。

  该联合社由若笠乡11个贫困村村干部牵头成立的22家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成立的,是一家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社22家,覆盖若笠乡11贫困村1142户农户,入社贫困户达到1109户4591人。

  联合社现有两个生产基地,一个分选加工车间,分别为碾湾坪东西部协作天津和平区帮扶产业园和坝吴公路帮扶产业园两个香菇种植基地、坝吴公路香菇分选加工车间。在碾湾坪安置区还建有1个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

  在碾湾坪产业园,联合社规划建设标准化香菇种植大棚135座,目前已经建成投产74座。在坝吴公路帮扶产业园,联合社建设香菇种植日光温室80座,建成投产60座,建有保鲜库5座,烘干房5座。目前碾湾坪、坝吴公路两个产业园入棚生产菌棒规模达到150万棒,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联合社的快速发展,也让搬迁群众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

  57岁的叶白梅2019年开始在合作社从事采摘香菇的工作,她坦言,能有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真心比较满意。“香菇大棚一年四季都在生产,所以我也一直在此务工,虽说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已经让我知足了!”叶白梅说。

  陈军娃也经常在碾湾坪香菇产业园务工,做得好的话一天有近100元的收入,她直言比在老家种玉米、葵花收益好。

  联合社的带动效应不止于此。据了解,联合社成立以来,就将自身发展与贫困群众深度融合,累计吸收贫困户务工人员达到400余人,固定用工达到63人,发放劳务工资50余万元。分四批向入股农户及村委会发放了股金分红,累计分红达到55.897万余元。

  搬迁有产业,致富劲更足。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发展致富产业,也彻底改变了若笠人贫穷落后的面貌。截至2019年,若笠乡剩余贫困人口22户6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93%。

  富民社区内,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富民社区外,香菇产业园座座大棚有序排列,若笠人正在这里用双手编织梦想,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