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印象陇原】甘肃石窟 穿越千年的遇见

 2020/09/10/ 05: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印象陇原】

甘肃石窟 穿越千年的遇见

  “丝绸西去,佛教东传。”一条延续千年之久的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的“运河”,千年尘埃落定,在丝路沿线留下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它们宛如一串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千里河西,给这条历史文化长廊增添许多闪光的亮点。

  甘肃境内的石窟开创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最全面、完整的发展过程。这些艺术珍品为甘肃赢得了“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也惊艳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的眼睛!

  北石窟寺、南石窟寺 | 石窟双明珠

  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处,蒲河和茹河交汇之东岸的覆钟山下,为甘肃省四大石窟之一。

  据史料记载,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经历代不断扩建形成一处窟龛密集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窟造像2000多身,分布在蒲河两岸的黄砂岩崖面上,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165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

  南石窟寺则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与庆阳北石窟寺,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

  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 | 砾岩上,壁画与泥塑的智慧

  提起敦煌,人们必然会想到莫高窟。莫高窟是一座精美绝伦,无可比拟的历史画廊。它的神秘色彩、异域风情等特点让每个参观者都为之震撼。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历自4至14世纪连续开窟造像,形成南北长1000多米的石窟群。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莫高窟的石窟建筑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石窟内彩塑、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吸收了古代中西艺术之长,反映了1000多年间佛教文化、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分南北两区,全长1680米,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现存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则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 | 泥塑中的“东方微笑”

  甘肃天水,连绵的秦岭山脉之中,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神秘、优美地独立在深山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麦积山石窟。她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人们誉为“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佛教石窟之一,最高处离地面近百米。密如蜂房的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惊险陡峻极为罕见。

  因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其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塑像主要题材包括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小像,都给人以美感。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极为精妙,特别是微笑的佛像,这些微笑造像大多塑于北魏及隋唐。在微笑造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位于133石窟的传神之作小沙弥,这尊造像被称为“东方微笑”,也称为“麦积山微笑”,与西方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并称为“人类最美的一笑”。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 | 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喻为“石窟鼻祖”。

  天梯山是一支从祁连山分离出来的东南-西北走向小山脉,山势陡峻,断崖如削,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故名“天梯山”。天梯山之名,公元4世纪前凉时已见于史册(《晋书》卷八六《张轨·子寔》)。石窟开凿在天梯山南北长130米、高30米至60米的崖壁上,大体可分为4层。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 | 神秘的雕塑世界

  金塔寺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坐落在马蹄寺东南面。金塔寺石窟据说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保存着北梁、北魏、西魏、西夏历代雕塑、壁画,其中雕塑270尊,壁画600多平方米。这些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就是凌空飞舞的雕塑——飞天。

  金塔寺石窟虽仅由东西两个面积不大的洞窟组成,但在我国佛教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原因在于其塑像均采用悬塑(高肉雕)手法,其分布于中心方柱上的佛、菩萨、力士、弟子、飞天等塑像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在石窟艺术中独具特色;尤其是大型悬雕彩塑飞天,体态丰美,表情自然生动,形态飘然欲飞。这种立体的彩塑比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影塑更具有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国内石窟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研究价值。1996年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 | “长”在绝壁上的石窟

  马蹄寺石窟,是中国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它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观音洞等处。各处相距数公里至10余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质属粗红砂岩,不便雕刻,故绝大多数为泥塑。

  马蹄寺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塔圣地的三大艺术宝窟。

  马蹄寺的石窟群落,始凿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丝路繁盛期间,受东传佛教影响,历代凿窟不止,开凿成规模宏大的洞窟群落,留下历代大量风格不同的壁画与塑像。丝路洞窟虽有损坏,但仍有许多保存完好,尤其是金塔寺的洞窟,有大型佛塑一排,配有菩萨立像,群像之间,饰满飞天和供养菩萨。每一座塑像都表现出工匠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所塑菩萨立体感很强,躯体结实丰满,神情生动自然,惟妙惟肖。飞天酷似河西一带的女子,身材苗条,相貌秀丽,嘴唇小巧性感,胳臂修长圆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榆林窟

  榆林窟 | 沧桑岁月中的珍宝

  榆林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位于今瓜州县西南的南山山谷中,因榆树成林而得名,是莫高窟的姐妹窟之一。

  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石窟壁画榆林窟始建于北魏,以后的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都有建造。现存壁画5000多平方米,彩塑100多身。榆林窟古代属于敦煌郡管辖,因此无论从洞窟形制还是壁画内容、艺术风格,都与莫高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它们同属敦煌艺术。

  榆林窟内壁画整体保存较好,根据内容、风格和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可划分为唐代、五代、宋代、西夏、元代五个时期。唐窟共有14个,仅第25窟保存完整。该窟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描绘的各类人物呼之欲出,画出的各种器物栩栩如生,堪称榆林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 | 西夏壁画中的瑰宝

  文殊山石窟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嘉谷山文殊沟北岸两座山腰间。寺院及洞窟遗存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

  千佛洞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2001年,文殊山石窟作为北朝至西夏时期文物,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 | 一座“湖畔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的永靖县边缘,背靠积石山山崖,面对刘家峡水库,因此,炳灵寺石窟也变成了一座“湖畔石窟”,参观石窟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乘坐刘家峡水库的快艇。

  炳灵寺石窟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誉为“中国石窟的百科全书”。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从十六国时代起,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420年凿窟起到宋代,石窟对汉传佛教、净土宗、华严宗和禅宗的影响较大,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中的黄派(格鲁派)传入炳灵寺。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齐名。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169窟的24个佛龛,个个都是炳灵寺的精华所在。

  (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