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果园里采摘的花牛苹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薛砚
出兰州,过定西,高速铁路过桥穿山,钻出隧道时,眼前另一番天地。低缓的丘陵,茂盛的深绿,黄土高原顿时温柔起来。
清秋九月,细雨霏霏,远山近树笼上一层淡淡的纱雾,如梦似幻,构画出“麦积烟雨”的景致。这里是陇上“小江南”——天水。
雨中天水云雾缭绕。
天水地处秦岭西段、渭水中游,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天水有六个特点:不东不西,天水在东经104度到106度之间,处在中国东西分界线上;不南不北,天水在北纬34到35度之间,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不高不低,天水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不干不湿,天水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450到600毫米之间;不冷不热,天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左右;不大不小,天水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天水市市长王军介绍。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天水成为亚洲最大的元帅系苹果——花牛苹果的故乡。
雨中的花牛苹果。
来到麦积区花牛镇廿铺村,汽车盘山而上,公路两旁一级级山台地上,布满一行行整齐的果树。果树枝杆粗壮,枝叶墨绿,翠枝绿叶间,露出一个个红嘟嘟的“笑脸”——花牛苹果。一颗颗花牛苹果红润饱满、色泽艳丽、清香四溢,咬一口,水分充足,酸甜适宜、甘美酥香。
走进果园,雨丝滑爽,一颗颗经过“天上之水”洗涤过的苹果,挂着水珠儿,惹眼可爱。在这清爽寂静中,高亢激扬的秦腔声,响彻果园,原来是在果园里正在举办网红直播带货活动,花腔女高音在果园里唱起秦腔,为苹果销售“摇旗呐喊”。
在网红直播带货活动中,不仅销售当地的花牛苹果,还推介礼县生产的花牛苹果。前来果园洽谈、采摘、游玩、休闲观光者云集,热闹非凡。
前来参观花牛苹果的全省苹果产业会议代表。
“原来这里是撂荒地,现在变成了‘绿色银行’。”村民武正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土地产出效益低,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撂荒了。2005年他与11户农民流转土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甘农大、省果树研究所、天水师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果园2800亩。
果园里栽植着瓦里短枝等花牛苹果新优品种,果树低矮短粗、枝条舒展,被修剪成疏朗通透和高光效阳光树形;采取无袋化栽培,让苹果营养更全面;果树下种草,铺设旱作节水滴管灌溉,保墒保水;架设诱虫灯,悬挂黄色粘虫板,绿色防治病虫害……如今在苹果成熟期,还铺设了明晃晃的反光膜,让苹果充分照耀阳光、均匀着色。
“我们应用了12项先进技术,亩产苹果7000斤,优质果率达90%以上,完成了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和出口基地备案登记注册,果品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认证,成功创建了农业部苹果标准化示范园。”武正全介绍。
村民采收苹果。(天水市麦积区果业发展中心供图)
武正全牵头成立了麦积区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71户,进行分户务园、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2019年合作社生产销售苹果9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800多万元,亩均纯利润1.5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24万元。
合作社带动了麦积区城郊南部山区15万亩花牛苹果基地的建设,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甘农大园艺学院院长、甘肃苹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佰鸿评价说:“麦积区南山的果园现代化水平比较高,人工投入较多、技术管理先进,由于降雨量偏低,探索出适合甘肃干旱山区的花牛苹果栽培模式,与我在日本看到的果园管理精细化程度基本一样。希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果品产出效益。”
来到麦积区渭北的九龙山苹果基地,远处是有名的三阳川卦台山景区,近处山峦,一条条果带延伸连绵,规模成片,山风吹来,果树迎风摇曳,漫山遍野,颇有阵势。花牛苹果深红透亮,沉甸甸压弯枝条;富士苹果浅绿带粉,还没有成熟。
花牛苹果上挂有黄色的粘虫板。
值得一提的是,果树下一条条水肥一体化管道,将山上养猪场、养鸡场里经过腐化处理过的有机液肥进行灌溉,实现了“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田—种植”的现代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这种生产模式,将原来每亩400元的人工施肥成本降到现在的100元,直接减少生产成本60万元,并将施肥周期由原来的42天缩短到现在的18天。”天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逯国文介绍:“施有机肥,减少化肥30%,提高了土壤质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果品品质,果实含糖量由12%提高到13.7%,果实硬度也提高了,优质果率由67%提高到89%。”
田间地头,闪现着果农们采摘的身影;果库车间,女工们欢声笑语,忙碌着包装、分拣、运销。苹果映红了果农们的笑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女工们分享苹果丰收的喜悦。
在麦积区鑫田果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石佛镇石崖村村民陶芳君,正在分拣刚采摘的苹果。“瞧这苹果,又大又红,这么漂亮。”她说,“来这里打工乘车10分钟时间,十分方便,一天80元工钱,还管午饭。我一年从务园、剪枝、疏花、疏果、摘果、分拣,要干10个月时间,收入不错,能挣2万多元哩。”
陶芳君与女工们都戴着手套,记者以为是苹果冰凉戴手套保护手指哩,她却说:“要戴手套,否则担心指甲将苹果划伤了。即使戴手套,也不能留长指甲。每个果子都要轻拿轻放。”
陶芳君(右)在戴着手套分拣苹果。
鑫田合作社社长陶贵忠介绍,合作社最近每天用工70人,平常用工30人,有的在储藏冷库分拣苹果,有的在合作社300亩的基地摘果。果库年储藏量620吨,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苹果产业。
在天水花牛苹果产业园里,一颗颗经过分拣、分级、包装的苹果,装运到一辆辆配备冷藏设施的大货车上,货车整装待发。由天水花牛苹果集团将收购的8车78吨花牛苹果鲜果,发往北京、上海、武汉、东莞、嘉兴、昆明等地。
一辆辆满载花牛苹果的货车开往北上广。
作为我省最大的苹果种植收购和浓缩苹果汁出口企业的天水长城果汁厂,也繁忙起来,开始收购原料苹果;机声隆隆,10万吨果汁生产线启动生产,加工浓缩苹果汁、果蔬汁、果糖液等精深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苹果附加值。
据悉,天水市已发展苹果200万亩、年产量310万吨,年产值90亿元。苹果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大产业、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天水长城果汁厂生产的苹果深加工产品。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拍摄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07日“庆祝农民丰收节直播带货供销惠农服务”活动在天水麦积区启动
- 2020年09月02日尽享丰收喜悦——甘谷县农民丰收节暨电商助农消费扶贫现场见闻
- 2020年09月01日庆祝第三个农民丰收节 甘谷启动电商助农消费扶贫线下活动
- 2020年09月01日尽享丰收喜悦——甘谷县2020年农民丰收节暨电商助农消费扶贫现场侧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