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你知道吗?黄河之滨,有这样一所兰州水文站!

 2020/09/20/ 08:11 来源: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记者王占东

位于黄河兰州段上的水文观测缆道

黄委会兰州水文站流量主办马亮介绍水文观测设备和技术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这是什么?很像以前连接电视机的天线?”

  “这是黄委会兰州水文站安装的首台国产扫雷达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它可对河流表面流场、网格点流速进行连续监测,实现全天候、连续自动流量监测。”

  “先进、完善的测报设施确保了测洪能力达到百年一遇洪水标准——6500立方米/秒,各种水情报可在10分钟内传送至国家防总、黄河防总及各水情用户。像今年黄河流域发生6次洪峰,其中4次从上游出来,唐乃亥水文站2次、兰州水文站2次。2020年黄河2号、4号洪水编号就出自兰州水文站。”

  9月18日上午,在黄委会兰州水文站内,前来参观的专家、市民与水文工作者共话黄河兰州段水情监测。

位于黄河之滨的兰州水文站

参观兰州水文站

  当天,由中央文明办、水利部联合主办,甘肃省水利厅、黄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联合承办的“关爱山川河流,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暨“黄河水文公众开放日”公益宣传活动在兰州中山桥南岸广场举行,黄河水文公众开放示范站揭牌。许多兰州市民走进中山桥附近的黄会兰州水文站,感受现代科技能黄河安澜的新探索。

  一走进兰州水文站,水情室、泥沙室、降水观测场、道操作室、黄河上游水文测报前线应急指挥中心等部门依次呈现在眼前,许多参观者发现,这座黄河边看似普通的建筑,处处充满着科技含量,以前经常在新闻上看到的黄河兰州段的水情信息,都是从这里监测出来的。

  在水情室内,不大的办公空间内,摆放着一个个让参观者感兴趣的监测设施。

  “您现在看到的这两款仪器,都是手动走航式流量测验仪器。这一台可直接在水面上行走;这台需要架设在水文道上,牵引着它行走,其工作原理是对声学多普勒雷达在水文监测上的应用,雷达探头朝水面以下发射声波,通过解锁声波,锁定这一区域的水深、流速等水文信息。”在两台水文监测设备间,黄委会兰州水文站流量主办马亮介绍。

兰州水文站手动走航式流量测验仪器,右侧为可直接在水面上行走的设备

  “什么是水文道呢?请大家移步窗前,窗外悬于黄河之上的绳就是,与黄河索道有些像。架设在道上的是行车架,监测水文的工具——就悬挂在行车架上。”马亮介绍,当启用这套设备时,通过遥控器操作,行车架会启动警报灯和警报声,提醒过往船只注意避让,行车架牵引着入水,通过头部搭载的流速计量流量。

兰州水文站水文缆道全自动测控平台

  “不过,现在兰州水文站已经启动了最新的水文缆道全自动测控平台。”马亮指着位于窗户前的一台设备说,“它在软件控制下可以进行全自动的流量测验和单采样。”

  聆听着眼前的水情监测技术,参观者对黄河兰州段水情观测工作连连点

  走出水情室,来到站内廊道间,挂在墙面上的兰州水文站历年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柱状图和历年年最高水位、年最大流量、年最大含沙量柱状图依然吸引着参观者驻足端详。

  “你看,2000年以来,黄河兰州段年最大含沙量柱状图明显降低,这说明黄河含沙量在降低,生态越来越好啊!”几位参观者讨论着。

兰州水文站历年年最高水位、年最大流量、年最大含沙量柱状图

  离开水情所在楼层,参观者又来到楼顶,看露天观测设备。

  在一台信号传输设备前,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水利卫星通讯系统,水文站称卫星小站。它可以在通讯信号中断情况下通过卫星信道实现数据传输。黄河上游多处于高原高海拔地区,尤其是主汛期内,它在保障通讯畅通方面发挥着应急保障作用,为黄河上游防汛决策、水量调度等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水情信息传输支持。”

水文卫星小站

降水观测设备

  参观者了解到,近年来,黄河兰州水文站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水情报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观测内容覆盖了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水温等内容,并对洪水、径流进行预报,对黄河防抗旱起到耳目和尖兵的作用。

  黄委会水文局制作的有关水文观测设施信息

  据介绍,黄委会兰州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7月18日,是黄河上设立较早的水文站之一,是目前黄河流经兰州城区区域内唯一一座黄河水文站,还是黄河上游干流的重要控制站、黄河水量标志站、黄河洪水编号站。作为国家重点报站,兰州水文站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应急管理厅等各级防指挥机构,以及黄河上游水电企业等单位的报任务。建站以来,兰州水文站积累了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为研究、探索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变化规律和水资源管理、流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