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立足优势兴产业 决胜脱贫奔小康——庆阳市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大体系工作纪实

 2020/09/21/ 12:12 来源:陇东报 见习记者 雷云龙

立足优势兴产业 决胜脱贫奔小康

——我市构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大体系工作纪实

  陇东报见习记者 雷云龙

  每日甘肃网9月21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  庆阳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素有“陇东粮仓”的美誉。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总体部署,突出“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物质装备水平,着力壮大经营主体,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与扶贫产业培育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有力地支撑了脱贫攻坚,谱写出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扶贫的华美乐章。

  优化发展路径 构建产业体系

  我市地处关中平原和鄂尔多斯草原交汇处,具有耕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地域特点、农区与牧区交融联结的区位优势。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赋予我市“以优质苹果、牛羊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定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南牛北羊、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四区四带”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布局,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大力推广“331+”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庆阳市牛、羊、菜、果、薯、药6大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方案》《庆阳市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实施方案》《庆阳市“1+4”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行动方案》等一揽子产业发展意见和多项支撑配套方案。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我市因地制宜,重点培育以北部4县为核心的肉羊(奶山羊)产业区,以正宁、宁县为核心的肉牛产业区,以镇原为核心的白羽肉鸡产业区,以西峰、正宁、宁县为核心的生猪产业区;以中南部塬区为主的优质苹果产业带,以北部山地为主的饲草产业带,以华池、镇原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以西峰、镇原、宁县、合水为主的瓜菜产业带,着力在全市重点打造肉羊、苹果、肉鸡、生猪、饲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并积极倡导广大群众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

  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引进中盛、圣农、海升、正大等龙头企业135家,建办专业合作社7825个,其中贫困村合作社达到2716个、“331+”产业合作社1233个,贫困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超过84%,带贫15万户,分红超过1亿元,57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五小”产业扶持9205户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9000多个。

  强化要素支撑 构建生产体系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年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机械化一方面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让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业生产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低效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机械化为主的高效生产方式。”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张振忠说,2019年全市共投入各类农机具7.95万台,检修农机具6.99万台(次)。全市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613.36万亩、462.15万亩、349.65万亩。

  推行标准化规模生产,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在肉羊生产方面,我市以中盛农牧、庆环制种、中天羊业为龙头,持续推进千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组建千只湖羊标准化扶贫示范社和“331+”湖羊合作社686个,建成庆城驿马、华池山庄等万只湖羊种羊繁育场13个,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750万只,肉羊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75万只。苹果生产方面,引进陕西海升、北京融诚等大型龙头企业,培育居立、正洋等本土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海升模式和西农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根砧苹果基地,全市苹果树栽植面积达到177万亩,年产量接近120万吨,年产值超过50亿元,果库贮存能力近50万吨。

  生猪产业引进正大集团、东方希望两户大型龙头企业,正大集团投资3.6亿元建设的18万头生猪现代农牧产业化示范项目全面建成运营,东方希望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的200万头生猪现代化养殖全产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90万头。肉鸡产业引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福建圣农集团,投资60亿元在镇原县建设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已建成19个肉鸡养殖场和3个种鸡场,日屠宰量达到12万只,全市肉鸡饲养量达到3050万只。

  我市还不断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创新平台、一个技术团队、一套培训机制”的思路,组建专家组巡回各县(区)进行指导,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示范户培训、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全市累计培训26万人次。“我们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吸纳400名大学生,派到龙头企业、合作社担任技术员和产业指导员,每人每月享受就业补助1500元,大学生已经成为环县养羊的骨干力量。”环县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姬永存说。

  创新模式机制 构建经营体系

  “前多年我养羊,因为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一年到头也赚不了钱。到户产业扶持政策非常好,国家给了养羊奖补资金,我把钱入了合作社,每年分红5000元。我到合作社务工,学会了养羊技术,回来还种了些苜蓿,收入4000元。现在我养羊50只,年收入5万多元。”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村民杨光耀告诉记者。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市探索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近年累计落实产业到户奖补资金23亿元,通过政策扶持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不少贫困群众发展种养产业、就近务工,不但有了分红收入、务工收入,而且学会了种养技术、收获了增收技能,走出了一条“小群体、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同时,我市还依托金控担保平台,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45亿元,1000多家接纳入股资金的合作社和企业带动14.7万户贫困户,建立起了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既获得分红又参与了生产经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品牌就是活力,品牌就是效益。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要求,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区域公共品牌。中国庆阳肉羊品牌和环县羊羔肉品牌荣获“全国十佳羊肉品牌”。“庆阳苹果”先后荣获“中华名果”“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02个,获得国家地理产品认证12个。今年,“庆阳苹果、庆阳黄花菜、环县羊羔肉、庆阳早胜牛”4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3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

  在农特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建设上,我市一方面通过鼓励贫困户直接开网店、贫困人口到电商企业务工、电商企业直接收购贫困户农特产品、电商企业以贫困户为主开展订单种植养殖等方式,畅通贫困户联系市场的渠道,两年来电商扶贫共带动贫困人口近5万人,增收上亿元;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消费扶贫,开展“津企陇上行”活动,与天津市举办各类消费扶贫活动60多场(次),在天津设立13个农产品展示馆和销售点,产品直通消费终端,实现农特产品销售3.6亿元,带动脱贫4.1万人。

  经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同向发力,我市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如今,庆阳市96%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2367元增加到2019年的7710元,增加了3倍多,比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9.8个百分点。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