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在嘉峪关市文殊镇河口村经营农家乐近20年,赵玉生见证了由土坯房到“旅游一条街”的变迁。
“最初由两顶帐篷搭建的农家乐,如今变成了‘兴盛园’”。赵玉生经营的农家乐说。这只是河口村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成效的一个缩影。
金秋时节,斜阳暖风,美丽、宜居、和谐的河口村,宛若一颗珍珠镶嵌在雄关大地。
土坯房的华丽转身
河口村旅游,可以从村民赵玉生的两顶帐篷说起。那时候,村民大多住着土坯房、种着薄田,收入甚微。一次偶然机会,赵玉生接触到农家乐这一新事物,他便置办两顶帐篷搞起了农家乐。
如今,赵玉生的两顶帐篷已变成面积达1200平米的“兴盛园”农家乐。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几乎家家户户搞起了乡村旅游业。“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赏农家景”的场景在河口村搞得红红火火。
其实,河口村发展旅游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嘉峪关动车南客站,距方特欢乐世界5公里,距离关城景区10公里,交通发达、生活便利。
河口村审时度势,充分挖掘和利用区位优势,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及旅游业建设。20年间,已发展成为民宿一条街。
“这里的拉条子、烫面油饼子、发菜煎饼、特色烧壳子等传统面食精致可口,手抓羊肉、馕坑肉、舒坦鸡、烤全羊、土鸡闷卷子等美食回味无穷。”这是游客到河口村旅游后的感受。
扮靓最美村容
河口村乡村旅游发展影响之广,从原村支书胡兴明的日常工作可见一斑。
村里的一草一木,胡兴明都熟稔于心。2019年,他共接待观摩、调研团121次。
胡兴明说,在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河口村按照《文殊镇河口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升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提升改造乡村旅游一条街入口位置,并以双泉故事及芮宁将军征战典故为背景修建双泉广场,改进民俗一条街照明、卫生系统,统一规划沿途经营户门头牌匾,突出“乡气”“土气”,并对内部进行提档升级。
“旅游+城建+交通”使农村变成旅游新村、民房变成旅游景点、农区变成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全村建成农家乐及农家旅馆44家,建有双泉农家山庄、香巴拉、亚龙湾等旅游龙头项目13个,建成采摘果蔬温棚791座,2019年人均纯收入20998元。
特色旅游引领乡村振兴
2017年以来,河口村在优化村里旅游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生态农业为韵的特色乡村旅游,一批全新的旅游业态脱颖而出。
河口村红色博物馆内设红色记忆、乡村记忆、民俗生活、农耕文化等展厅,包括发报机、织布机、农耕器具等展品上1万件。“这里不仅能回顾历史、重温乡愁,还能回忆童年,它也是河口村的一大旅游亮点。”一名外地游客说。
河口村加大“乡村+研学”“乡村+康养”“乡村+休闲”“乡村+商贸”等新业态培育,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
“天然居”农家乐负责人张小军带领村民进行风雨雕、驼绒画、绣花饰品等文创产品研发,赢得游客青睐。“游客除了品尝美味外,还买走工艺品,带动二次消费。”张小军说。
另外,河口村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形成“周末经济”“节会经济”,已成功举办梨花节、沙枣花节、烧烤音乐节等节会,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2019年,河口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总产值5648万元。近年来,河口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其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样板之路。
游客在河口村的花海拍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摄
河口村的红色博物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摄
美丽的河口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摄
游客在烧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07日依托乡村旅游 开发特色产品 永登县乐山村巧打“融合发展”牌
- 2020年09月03日金塔 乡村旅游“乐”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