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药香浓
——会宁县杨崖集村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杨崖集村位于会宁县东南部,降水量充沛,气候阴凉。深秋时节,行走在这里的大山里,优美的自然风景让人一改对会宁山区历来干旱贫瘠的印象。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杨崖集村出产的党参和黄芪品质优良,有“古老药谷”之美称。
2017年,天津市和平区与会宁县签订“1+6”东西部扶贫帮扶协议。随后,由和平区与甘肃省长征药业集团共同出资在杨崖集村建设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自此,这个深处二阴山区的村庄开始绽放生机,探索出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送岗上门、就近就地就业”的扶贫模式。
建在村里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资料图)
一
发展产业之初,面对中药材种植技术、价格波动等因素,不少群众有顾虑。“立足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镇、村两级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杨崖集镇镇长袁应军说:“为促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经营,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好处。”
面对中药材种植分散、好药材没有好价钱的实际情况,“单打独斗”式的种植方式很明显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很快,当地党组织在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打消群众思想顾虑、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将土地向公司、合作社、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流转1000余亩,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和平是杨崖集村的精准扶贫户,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女需要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开始发展中药材产业以后,经过镇、村两级干部的反复动员,张和平将家里的22亩土地流转给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老两口还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每人每天能挣80元。
中药材产业为村民带来致富新希望。(资料图)
二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考虑到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期投入成本较高的实际,村两委引进了当地龙头企业长征药业集团公司,由公司提供中药材苗木及机械,农户种植管理。这样一来,享受政策扶持的贫困户每亩净收入可达到2000元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调动了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积极性。
2019年春节后,村里的精准扶贫户马成军没有像以往一样外出务工,他把家里几亩地全部种上了黄芪和党参。农闲时,就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马成军笑着说:“现在药材销路和价格都有保障,再加上每月在车间务工挣钱,一年下来,我能挣4万多元。”
杨崖集村还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的工作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进一步壮大了合作社规模。
在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党支部请来帮扶单位市农技中心专家讲师、镇农技人员,理论培训、现场咨询、实地指导,一对一、手把手帮助社员提高农技水平和生产技能。
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中药材产业中来。(资料图)
三
村里有了主导产业,村民就有了就业机会。2018年,在天津市和平区对口帮扶下,杨崖集镇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建到了村民家门口。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扶贫车间联合当地企业运用“企业+农户”的订单保底收购模式,政府为贫困户提供苗木补贴,扶贫车间和企业提供种植技术支撑,并上门保底收购。农民从种到收,没有后顾之忧。就近就地就业,不再是梦想。
在扶贫车间里拣选药材的村民闫儒刚,把家里的15亩地流转给长征药业种药材,土地流转和保底分红每亩能拿到近千元。“在家门口务工,活不累,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更让闫儒刚感到开心的是,他在家里剩余的土地上也种了药材,化肥、种苗都是长征药业免费提供,家里没花一分钱。
截至目前,扶贫车间为当地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贫困户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月工资达到每人1500元以上。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在中药材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有效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脱贫成效。
农民在扶贫车间里成为产业工人。(资料图)
相关新闻
- 2020年10月10日【庆阳“新时代十佳农民”】姚文智 种植中药材 铺就致富路
- 2020年09月19日甘肃宕昌:传统中药材助脱贫
- 2020年09月02日孕育道地药材绿色新希望——陇西县加快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纪实
- 2020年06月29日观念变了,钱包鼓了,村民笑了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