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苏家英
莫高窟,千年来都是沉默,即便是大漠戈壁风声嘶吼,丝路古道人声鼎沸。莫高窟默默无语,矗立千年。
10月11日,一场音乐会在兰州大学首演。来自藏经洞中古老的五言律诗《敦煌廿咏》,配以曼妙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被现代人演绎地美轮美奂。
“诗”与“歌”相聚,打破了千年的沉默,唱出莫高窟最美的声音。
声乐套曲《敦煌廿咏》演出现场。
缘起
天空云淡,大地雍容,驼铃清脆的鸣响飘至大漠深处,敲醒在莫高窟中沉睡的艺术瑰宝。
许多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研究者,修缮、研究、守护着这里。敦煌文化走向了世界,他们至生却“留困”于此。
顺着先行者踏出的脚印,研究者们又有了新的体悟:敦煌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多维的,敦煌乐声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十几年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桂珍就开始关注源自莫高窟藏经洞的诗歌。她说,“我们从研究古诗词、古诗词歌曲入手,后来发现藏经洞的很多卷本就是最美好的歌词,就想将诗歌和乐曲结合起来,让世人通过声音的形式来了解敦煌。”
壁画,尚有斑驳留存,可敦煌乐声却随着大漠的风沙,退出了历史的记忆。
刘桂珍感叹,想要还原久远的敦煌乐声,太难了。
越是艰难,越发显出这件事的珍贵。
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刘桂珍教授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声乐套曲《敦煌廿咏》演出现场。
融合
《敦煌廿咏》,又称《敦煌二十咏》,是描写和反映敦煌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的一组五言律诗。
出自藏经洞的《敦煌廿咏》有六个卷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马德、郑炳林等敦煌学专家就开始对《敦煌廿咏》不断勘校。
要将诗吟唱出来,更加艰难。本着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中“字从音出、字从韵出”的原则,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再次对不同卷号的原卷或结合上下文进行考证,或结合歌唱时的吐字、行腔、归韵,对字、词进行勘校与补正,力求还原诗歌本来样貌。
谱曲和编曲工作由兰大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杨昆主持完成,他将《敦煌乐谱》已解译版本中的音乐素材与当代作曲技法相结合,融入中亚、印度、阿拉伯等音乐元素,并在编曲过程中加入了他自身对丝路文化的理解思考。
编曲、配器,一切都得依着诗歌的感觉来。有时,编成一曲,歌唱中又觉得旋律不顺口、意境不合,那就不断改动甚至推翻重来。有些曲子,在写出四五个版本后,才能获得最满意的那一曲。
敦煌文化的包容,在音乐里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除了传统乐器,创作者们还大胆地加入了西洋管弦乐、电子音乐等。只要能恰当、契合地表达出诗词的情性,他们就拿来用。
在《敦煌廿咏》的二十首诗歌中,有的歌颂贤良,比如赞美西汉大将军李广利的《贰师泉咏》、赞美“草圣”张芝的《墨池咏》,有的赞美文物胜境,如《莫高窟咏》,有的祈盼和平、歌颂盛世,如《分流泉咏》等等。
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隐藏着故事,研究者们深入挖掘这些诗词的时代背景,轻吟漫唱的同时,带着今人感受古人的情愫。
同调同感,古老的诗歌在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下,古今交融、心灵相通。
声乐套曲《敦煌廿咏》演出现场。
重现
10月11日,研究团队历时近三年完成的声乐套曲《敦煌廿咏》,终于走上了舞台。
舞台的大幕背景是藏经洞里的卷本原貌,当身着黄色舞裙和白色长衫的演员们在舞台上旋转、舞动起来时,古朴雅致诗词伴随着精心雕琢的旋律,从演唱者口中悠扬传出。一时间妙音绕梁,观众席静穆一片,只剩震撼的屏息。
古老的诗歌,从藏经洞走来,在演唱者们的演绎下,重现历史风貌。
刘桂珍教授也在此次音乐会上献声演唱,她谈道:“吟唱《敦煌廿咏》,完全不同于演唱流行歌曲,用声、用情、动心是不够的,还要动‘气’。这个“气”不等于呼吸,它代表一种精神。”
刚开始吟唱这些诗词,刘桂珍和其他演唱者很难代入那个时代的背景,他们日思夜想,反复研究诗词文本,直至身心完全融入。
刘桂珍说,这些五言律诗的背后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在吟唱《阳关戍咏》时,她能看到中西方在丝路上来往交流的盛景,以及那里发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她仿佛能看到那个无名诗人,消瘦的背影伫立在大漠的风沙中。还有一曲《分流泉咏》,在吟唱之时,她会满心投入,祈盼着祖国能够一直繁荣昌盛。
《敦煌廿咏》,踏乐而来。它有阳春白雪的高雅和深邃,但它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也有通俗和易传播性。
《敦煌廿咏》,随声而至。它是古人的,也是今人的;是唐代的,也是现代的。
目前,兰州大学中华诗乐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刘桂珍教授带领下,已经完成了《敦煌廿咏》的谱曲和编配,部分曲目同时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在作品全部制作完成后,将以数字专辑形式在互联网发布,所有人都可以聆听这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声音。
而敦煌学研究的道路,又多了一条。顺着这条路,对敦煌乐舞的研究、敦煌文化的研究,将会至远至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31日剧目老演员老观众老 传承遭遇断代窘境 救救敦煌文化余脉小调戏
- 2020年08月18日南海水下文化遗产首次走进敦煌
- 2020年08月17日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首次走进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