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绘城乡美景 建宜居家园——平凉市"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2020/10/16/ 10:34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吕娅莉

绘城乡美景 建宜居家园

——我市“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综述

  平凉日报记者 吕娅莉

  五年可以改变什么?

  以五年为限,对比平凉今昔图,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城市大了,楼房新了,夜景靓了,道路宽了,公园美了……

  翻开平凉的城建篇章,经历五年的砥砺奋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交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抓项目、夯基础,抓民生、强保障,抓产业、增后劲,抓管理、促提升,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和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以来,全市上下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在“四化统筹”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目标方向,聚焦关键重点,推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截至2019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12.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9.2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1.98%,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进入深秋,气温骤降,天门塬五条道路之一的天通路甘沟河大桥施工现场依然机器轰鸣,火热施工。

  “天门塬改造对激发平凉城西发展活力、增大城市吸引力和聚集功能等起到积极作用。天门塬五条道路工程建成后,将构建塬上塬下安全互通联系便捷的城市路网框架,也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承载地。”平凉城投公司工程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十三五”以来,我市一直致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良好环境。按照东扩、西优、南延、北展,沿河谷川地形成中心城区、城东平凉工业园区、城西崆峒山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结构布局,我市相继实施了柳湖公园提升改造、新区绿地公园建设、重点街路绿化及景观提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东大门改造、“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六提升四配套”、“十大项目、六大突破”等工程,并完成了东西大门、盘旋路、东湖公园、绿地公园等城市区域节点改造, 

  312线过境段、南环路、甘沟路、双桥路、柳湖路、太统路、泾河大道、东环路道路以及双桥路、南北路、保丰路、纵三路泾河大桥等桥梁工程。建成了新民路十字、绿地公园、南门什子、西大街4处人行过街设施。完善了城市路网,打通了部分城市断头路,基本建成了内外畅通的城市路网体系,形成了城市核心区、工业园区和崆峒山大景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格局。

  全市积极新建自来水水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率均显著提高。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让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市民不同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生活工作上感受到舒适和便利。

  民生项目处处开花

  加快发展民生项目,可以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聚人心。

  “当时那个房子非常小,一家5口三辈人才30多个平方。每到下雨天泥泞不堪,没法走路。冬天取暖靠炉子和电,又不方便又贵。现在不同了,搬新楼,住大房。”

  马军平是我市棚改户受益的缩影,棚户区改造拆迁住上楼房后,不仅居住的条件有了质的改善,就连周边的环境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棚户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硬伤,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告别低矮破旧的房屋,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是棚改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和夙愿。

  2016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新常态中破常态、去库存中求空间、防风险中稳增长、减国投中增投资、调结构中育产业、破困境中求新生的重要举措,抢抓两轮三年计划政策机遇,瞄准重点难点,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大手笔”推进,让众多住房困难家庭搬进新居,城区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累计启动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7.22万户。

  同时,充分发挥“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套实施棚改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项,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城市面貌和市容环境得到大幅改观。完成土地挂牌出让2314.35亩,实现出让收益47.95亿元,通过房地产开发有效提升了街区风貌、城市形象和品位。

  公租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群体覆盖60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青年医生和教师、见义勇为人员等各类先进模范人物、农民工、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住房困难家庭。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商品房建设发展迅速。“十三五”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住宅建设,一大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相继建成了平凉天正润园、碧湖嘉园、世纪花园、景海丽都、新河湾、玄鹤新城、新城国际、天建豪庭、天麟龙馨园、龙汇嘉园,泾川县世纪花园,灵台县世纪花园,崇信县世纪花园,华亭市翰林雅筑、世纪花园,庄浪县嘉荣亲水庄,静宁县鼎邦嘉苑、滨河花园等65个住宅小区。

  始终把改善住房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补上发展短板作为棚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拆迁改造的单一模式,对在城市(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城市规划、楼体陈旧、屋顶或外墙面年久失修、管网管线老化锈蚀严重、供热未分户、小区道路破损、无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损坏、影响街区风貌的老旧住宅楼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2017年至2020年投资23.7亿元,对542个小区1614栋楼5.75万户老旧住宅楼实施楼栋主体及阴阳台维修加固、厨卫间改造和小区内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并按照住户意愿和需求,2018—2020年对部分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134部,改造后的老旧住宅进一步体现了功能的完善性、服务的便民性和房屋的宜居性。

  村镇建设活力迸发

  “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动员村民拆除了危旧房屋、残垣断壁,改造了村内道路、排污管道,修建了民俗文化水街、主题广场和文化长廊,村上栽植了各类绿化苗木,办起了特色文化馆。

  环境变好了,游人变多了。村里因势利导,把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把生态环境转化成了旅游资源。

  我市加大产业培育,加快产城融合。挖掘区域文化内涵,融合旅游养生产业发展,建成崆峒区崆峒镇、灵台独店、静宁县界石铺文化旅游带动型城镇,华亭、崇信等工业带动型县城和灵台邵寨、泾川玉都、华亭安口、崇信新窑资源开发型小城镇相继形成,泾川党原、灵台百里、崇信锦屏、静宁李店、庄浪水洛农业产业带动型城镇脱颖而出。

  “十三五”期间,全市省市列重点小城镇完成投资15.56亿元,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45项;投资4.6亿元,在全市36个重点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6个;投资3.8亿元,在全市36个重点乡镇建成垃圾处理设施36个。

  目前,全市共有102个乡镇。全市共抓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12个,省列重点小城镇10个,省列特色小镇1个,市列重点小城镇36个。102个乡镇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833.07公顷,全市农户基本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人均住房面积达27.31平方米,比“十二五”期间的23.52平方米增加了3.79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建立了农村清扫保洁体系,全市1459个行政村共有保洁人员8093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无害化处理行政村1450个,处理率达到99%。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