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奏响文旅产业发展新乐章——平凉市"十三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综述

 2020/10/29/ 09:27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芳芳

奏响文旅产业发展新乐章

——我市“十三五”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综述

  平凉日报记者 李芳芳

  8月8日,2020年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在“梯田王国”庄浪县盛大开幕。

  作为一年一度的文旅盛宴,平凉再一次向外界展现出了自己的美丽与魅力。

  作为“金字招牌”,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15届,每一届都有新突破、每一次都有新跨越。从最初的“养在深山人未识”,到如今“优秀魅力城市”“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和“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避暑旅游十强城市”等各种荣誉加持,无不见证着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步履铿锵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市文旅产业牢牢把握发展黄金期,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目的地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产围绕旅游提升、二产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的浓厚氛围,旅游产业发展由旅游部门“独角戏”逐步转变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合唱”。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全市旅游经济主要指标持续快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从2016年的1600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2343.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86.79亿元增加至133.67亿元,年均增长20%和22%,过夜游人均消费由515元增至826.56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

  项目带动 推进文旅大发展

  缤纷夏日,走进位于静宁县城川镇的35°苹果谷,一个个用苹果元素点缀的路灯、卡通人物、立柱、垃圾箱别致而又实用。深入苹果谷腹地,绿树环绕、小桥流水,鸟鸣啾啾,四处花果清香沁人心脾。

  2019年,城川镇的一片林地,因深受避暑游客青睐,迎来了华丽变身。静宁县瞅准商机,紧扣“静宁苹果”品牌优势,先后投资1310万元,将其打造成一处集“苹果产业、乡村扶贫、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从一个荒芜多年的穷山沟变成以极限运动、生态康养和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度假景区,崆峒区海寨沟不仅成了游客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还辐射带动周边几百名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等业态建设。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12个,概算总投资18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4亿元,文旅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有了资金作保障,项目潮涌逐浪高。

  平凉市博物馆、泾川花样年美年文化城、崇信汭龙堡农耕文化生态苑等一批文旅项目的陆续建成,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静宁35°苹果谷、印象水洛城文旅综合体以及石桥村、陈堡村、靳寺村等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和星罗棋布于平凉城乡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乡村振兴奏响了一曲协奏曲。

  旅游交通干线和“毛细血管”齐头并进、统筹建设,实现了5A级景区高速公路通达,4A级景区一、二级公路连通,全市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和通达条件不断完善。                     

  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初步建成汽车客运西站游客集散中心,设置中心城区旅游咨询服务点15个,健全乡村旅游服务中心11处,制约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实现破解。

  持续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计划,新改建旅游厕所228余座,标注百度电子地图旅游厕所位置信息214座,游客“如厕难”“难如厕”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5年来,按照“北斗七星”的旅游整体格局,我市培育形成了祈福纳祥、养生康体、丝路探秘、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和红色旅游6大旅游产品体系,策划推出了“千年丝路·养生平凉”等3条长线精品线路,面向西安、兰州、银川3个方向的钻石旅游线路3条,“崆峒养生游学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8条,“云水清远·禅心正觉”乡村养生旅游线路5条,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经过持续谋划推进,目前,我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处,星级宾馆20家,旅行社33家,旅游专业村29个,农家乐541户,全面接入“一部手机游甘肃”,建成“乐途旅游网平凉品牌体验馆”,泾川凤凰村等16个村被命名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文旅商品8大类300多种,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业服务体系。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