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辉煌“十三五”展望新未来】展城市美景 续文化传承 高质量文化供给持续增强兰州市民文化获得感

 2020/10/30/ 09:24 来源:兰州日报 首席记者李超 记者孔德胜

  精品文艺创作 服务兰州人民

  近年来,我市文艺界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推出了诸多优秀的文艺精品,并凭借着优良的制作和一流的品质在温暖与感动中频频传递着那充满正能量的艺术情怀。

  在如今的兰州文艺界“接地气”这个词最为流行,成为了书画、电影、歌舞等各行各业所青睐的创作理念。翻开“十三五”时期“工作日志”,不仅有《我的解放时刻——兰州》《百城百战之喋血兰州》等20余部红色影片述说着金城的历史过往,还有《王学礼传》等10余本红色书稿振奋人心,更有以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为主题的55集宣传短片用文字记录着红色音符,一路回响,悦耳动听。

  2016年以来,兰州市文艺精品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先后创作电影电视剧36部、纪录片56部、歌舞剧45部,以及各类书法、摄影、美术作品等共计23111部。仅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就有32部荣获国家、国际奖项,45部荣获省级奖项。

  电影《丢羊》获第17届“华表奖”最佳农村电影奖,《芬芳》获第16届伦敦世界电影奖;电视剧《长征大会师》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电视剧提名作品奖;纪录片《踢球吧,孩子》获第32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奖,《决战兰州》获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十佳作品奖。此外,舞台剧《天鹅湖》、秦剧《廉吏于成龙》、戏剧《牛宝与狗蛋》《局》、歌曲《不忘初心》等作品也都荣获国家、省级文艺奖项。更有近万件书法、摄影、美术等作品参加了国家、省上各类展览并获得了名次。

  兰州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创作服务兰州人民。如今兰州文艺家的创作之心只存唯一执念,那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化人才”工程 营造崇德尚艺好风尚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培育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艺人才,对照“精致兰州”建设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着力培养“高人”、挖掘能人、推出新人,力求为全市文化建设持续发展不断积蓄人才力量。

  近几年,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兰州市文艺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高端政策,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目光为文艺创作解除后顾之忧、奠定了发展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全市先后扶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269个,资助文化产业项目67个,发放扶持资金9600万元。同时,通过1:1配套奖励政策,对49个获得国家和省上奖项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发放资金84.2万元。

  此外,为了为文艺人才培土壤、搭平台,我市启动并实施了“金城文化名家”工程,评选出涵盖思想政治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等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水平成果的领军人才99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10个“金城文化名家”工作室,推举了5名“首席专家”、5名“青年专家”。

  青年才俊倍出,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打开“十三五”时期“英雄榜”,这里风景独好!“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三俊”、女书法家“三俊”、女画家“三俊”、女音乐家“三俊”、中国画“陇上三杰”、油画家“三杰”、敦煌文艺奖终身奖获得者等。

  可见,经过“十三五”的大力发展,搭建人才孵化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了我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全市文艺界形成了人人追求崇德尚艺的良好风尚。

  满满“文化自信” 汇聚八方关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一项项重大举措的落实填写在“利民”和“惠民”工程的答卷上,赢得了民心,收获了信任,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记者了解到,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由市委宣传部打造的《金城讲堂》品牌工程,已先后邀请莫言、余秋雨、薛其坤、康震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214人,在我市开展了文化讲座、文化沙龙、书法沙龙、文学时间等活动320场,线上线下受众达330余万。于是,在每个周末,市民们风雨无阻走向剧院、音乐厅,来一场“文化充电”“头脑风暴”已成常态。

  此外,在先后成功举办的百名全国知名书法家写兰州、百名“兰亭奖”获奖作者写兰州、百名国内外著名摄影家拍兰州等“百字号”书法文化创作活动中,苏士澍、孙晓云、郑晓华等742位文化大家以不同方式应邀汇聚金城、解读兰州。同时,还以文化“七进”的方式,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活动959场,为全市文化文艺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实际上,近年来金城名家汇聚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十三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已经让兰州城愈发在精致中彰显出诱人的文化魅力,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各种形式的创作、解读皆丰富多彩、品质一流。

  体育全面发展 构筑活力之城

  在过去的5年里,我市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体育并参与其中,让兰州成为了一座活力之城。

  “十三五”期间,我市每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00次以上,参与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坚持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六进活动,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等,基本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顺利举办了中国健身健美职业精英联赛、体育舞蹈全国城市邀请赛等一批体育赛事。培育了兰州市环城赛、兰州市元旦黄河冬泳表演活动、兰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

  体育健身组织是推动我市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生力军,现阶段市级法人体育协会达到34个,全民健身站点(晨晚练点)数达到1000个。此外,每年举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截止2019年12月底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5117人,每万人拥有40人。

  在体育设施建设上,每年建设一批乡镇和社区健身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项目。截止2019年底,全市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60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平方米。而一直被人们关注的奥体中心建设,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除了群众体育,我市竞技体育也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举办了兰州市第八届运动会,组队参加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并获得青少年组和大众组金牌数、奖牌数全省第一的优秀成绩,兰州市代表团获得“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称号。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称号,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跻身全国“双金”赛事行列。国际路跑大会也落户兰州。我市摔跤运动员蒋倩更是在亚洲青年锦标赛和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夺冠。

  在体育产业方面,我市以体育彩票运营、体育休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已见雏形。通过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兰州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大众体育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此外,我市体育彩票销售网点从763个增加到859个,销售额累计销售57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长89.4%。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记者 孔德胜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