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靖远】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1/02/ 02: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东 叶海 施秀萍 陈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靖远县紧扣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以提升质量、稳定脱贫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县情实际,调动各级各方力量,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拔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到2019年底,靖远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全县退出贫困村87个,贫困村退出比例96.7%,减贫3.06万户13.0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当年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易地扶贫搬迁

  带来新希望

  若笠乡位于靖远县西南部,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2015年,若笠乡被列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乡镇,分三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448户4995人,成为白银市唯一通过整乡搬迁实现脱贫的乡镇。

  在碾湾坪安置点,记者见到了去年6月搬进宽敞明亮楼房里的若笠乡双合村村民王致中。“过去的家在山沟里的一个土台台上,住的是先人留下的土坯房,村里常年干旱少雨,还没有学校。家里没什么收入,全家很早就出去到外地打工了。”今年70岁的王致中感叹道。

  “还是搬过来好,有学校、幼儿园,孙子上学的问题再不让我们操心了。今年8月1日新校址落成后,我们安置点的家长们都自发去打扫卫生,大家都为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感到高兴。”谈起搬迁后的变化,王致中想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和王致中一样,每户只交了1万元的房款就住进了新房,让安置点的贫困群众“喜不自禁”,大家纷纷说,“没想到这辈子能从山沟里搬出来,还能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近年来,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靖远县主动担当,扛起白银市近一半易地搬迁任务,“十三五”期间一揽子统筹安排1.84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产业脱贫。全县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8亿元,整村、整乡推进搬迁,采取了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迁入地创造新的就业条件,在迁出区实施土地流转、生态恢复等多元增收办法。通过易地搬迁,占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劳作,社区居住、园区就业”的脱贫梦。

  为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效,靖远对全县58个安置点贫困搬迁群众入住、产业、就业等方面认真核查,建立动态跟踪管理台账,优化帮扶措施,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持续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力度,55个乡镇内安置点通过到户资金扶持、入股配股参与分红等方式巩固拓展提升原有产业,每户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跨乡镇集中安置区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壮大产业

  筑牢脱贫基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缺乏产业带动支撑,脱贫无从谈起,增收难以持续。靖远县在产业扶贫方面,持续完善特色产业、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五大体系,整合涉农资金6865.05万元,推进实施以设施蔬菜、肉羊养殖小区为重点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项目,以农产品深加工、养殖小区建设、设施蔬菜发展等为重点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增收项目示范带动贫困户发展枸杞、文冠果、肉羊等特色产业。

  在北湾镇新坪村与富坪村,为帮助2013年定西市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易地安置移民群众尽快实现“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生活目标,当地政府确定了以日光温棚为主的“1+N”产业发展之路,将日光温室这一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截至目前,全村已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42座,日光温室覆盖率达到95.4%。

  富坪村村民田想存去年才开始种植大棚,今年获得了镇里颁发的“日光温室种植能手”的奖牌。“我去年10月开始种植黄瓜,建了一座日光温棚,又租了3个大棚,从今年1月到现在,陆续收入了近10万元。”田想存介绍说,第一次种黄瓜就敢种4座大棚,主要还是村里其他种植户的示范带动,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

  “不像过去在老家的传统大田种植,我们村现在几乎家家都种温室黄瓜,由县里派来的技术人员作指导。今后,要好好经营大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田想存笑着说。

  与其他种植户不同,以前在兰州开过饭馆的新坪村村民徐小菁,种了一亩大棚黄瓜的同时,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名为“家味园”的农家乐。“我家是2015年搬迁来的,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农家乐,生意不错,每年的利润在5万元以上。”徐小菁开心地说道。

  依靠脱贫政策和扶持,徐小菁和受灾的乡亲们在靖远有了家、扎下了根,实现了脱贫增收。下一步,他打算把远在岷县的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有了致富产业,这里就是我们真正的家,我计划再买一间铺面开餐厅,让全家人都过上好生活。”

  近几年,靖远县一方面加快构建产业体系,按照“六大产业”为主导和“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思路,优化调整90个贫困村主导产业,形成了“南部片区抓瓜菜、北部片区抓果畜”的发展格局,在沿黄灌区19个贫困村重点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在北部山区9个贫困村重点发展肉羊养殖产业,在高扬程灌区36个贫困村重点发展枸杞产业,在干旱山区26个贫困村发展硒砂瓜、大枣、中药材、马铃薯等产业,构建起了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建成了一批种养基地,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强力推进达标覆盖,扎实开展“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制定出台特色产业发展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3.48亿元,建成脱贫产业园96个、特色产业园95个,确保贫困户“一户一座棚”或“一人五只基础母羊”或“一人一亩枸杞子”及其他特色产业,产业达标率及覆盖率均达到100%。

  当地还坚持“外引、内育、自建”,在做大做强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引进组建涉农龙头企业124家,建成并规范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284个。同时,坚持“多条腿走路”,实践创新扶贫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建成电商产业园1处、乡级电商服务站1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48个,带动发展电商企业252家、个体网店685家,线上年交易额达1.87亿元;建成旅游专业村11个,发展“农家乐”133家,带动就业1800多人。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