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追风逐日 筑梦陇原——访甘肃省科技功臣汪宁渤

 2020/11/07/ 03:18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李满福

追风逐日 筑梦陇原

——访甘肃省科技功臣汪宁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11月6日的兰州宁卧庄大礼堂,科技之光,灿若星辰。掌声中,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队,走上前台,接受了绶带荣耀。

  作为此次受奖中最亮的一颗“星”,被授予2019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的汪宁渤,在聚光灯下举起证书向台下致意,全场再次响起长时间掌声。掌声,是对科技功臣最大的褒奖。

  日前,记者前往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对这位长期奋战在中国新能源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新能源运行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进行了采访。

  汪宁渤,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负责构建了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站、工程中心和科技攻关团队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出版国内外专著5部,拥有美国发明专利7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12项、软件著作权43项;其研究成果提升了甘肃新能源消纳能力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2项、中国发明博览会金奖1项;获得甘肃省、中国电力科技奖和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40多项。其间,他还荣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奖,中国电力、甘肃省和国网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机遇与挑战

  在河西走廊广袤的戈壁滩上,成片的风机迎风矗立,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构成了千里丝路上一道风景线。

  “甘肃风光电装机比例41.64%,与丹麦、德国同处全球领先水平。地缘和规模上的独特优势,使河西走廊成为国内外高比例风光电发展的典型代表。”汪宁渤介绍,在长400公里、宽20公里的广袤戈壁上,酒泉风光电基地集中并网风光电超过1300万千瓦,是国内外距离负荷中心最远、集中并网规模最大、装机容量占比最高的新能源基地。

  可以说,这里是全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一条国家能源输送的走廊和可再生能源基地群的枢纽。

  在新能源科技工作者眼中,这条走廊上得天独厚的风光电资源优势,是他们矢志不渝、开展长期攻关的“富矿”,但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汪宁渤梳理了三个难题:

  难题一:风光资源和发电特性认知难。区域大气候和局部微气象机理复杂、特征迥异,广域空间和大时间跨度的出力特性无法用单场站累加得到,区域资源特性评估和发电能力预测难。

  难题二:风光电基地源源协调控制难。2000万千瓦风光电随机波动,配套的400万千瓦常规电源无法与之就地平衡,广域范围内多类型电源全工况下的协调控制难。

  难题三:交直流弱送端源网协调控制难。大规模新能源高占比远距离外送,风光电与多电压等级网络深度耦合,多类型稳定问题交织,交直流送端电网控制手段不足,源网协调控制难。

  “既然选择了挑战,就要走到底。”这是汪宁渤说给自己的话,也是说给团队们的励志话语。

  平台与舞台

  1983年大学毕业后,汪宁渤就一直在甘肃工作。长期坚守在新能源科技创新最前沿,汪宁渤一路甘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针对国内外集中并网规模最大、送出距离最远、装机占比最高的酒泉风电基地面临的送出、消纳、调峰和稳定四大技术难题,汪宁渤和他的工作团队先后承担了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19项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和40多项甘肃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科研总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就有6项。

  “这些年来,汪老师每天都很拼命。为了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他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停地和时间赛跑,和进度较真。”汪宁渤的学生周强如是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率先提出并验证了大规模风光电基地多源协调交直流联合的送出与消纳技术路线;发明基于上下游效应的风电超短期预报技术,研究了风光电站动态分群、群间协调、群内优化、分段解耦/耦合自适应的有功无功协调控制技术,提出多策略优化组合、在线/离线自适应切换、就地冗余和上级补救的风光电集群安全稳定控制方法,参与研制风光电场站、汇集站、集群和全网有功、无功和安全稳定一体化控制系列装备,研发并建设了覆盖河西走廊风光资源的监测网络系统,研制了风光电集群“执行站—子站—主站—调度中心站”四级闭环控制系统;建设了包含82个风电场(1282万千瓦)和155个光伏电站(923万千瓦)全省风光电集群控制示范工程,近三年创造经济效益33.43亿元。

  汪宁渤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已推广全国并入选《国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和实施指南》和《国际清洁能源发展国家报告》,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集群控制技术空白。这些成果不仅为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并网提供了技术支持,满足了2200万千瓦风光电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为新能源规划建设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为甘肃“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

  预测、控制和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增加风光电发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年以上,提高了风光电接纳能力200多万千瓦,甘肃省弃风、弃光率分别下降了21.2%、20.8%,风光电接纳能力提升了20%。

  筑巢与引凤

  成果丰硕,著作等身的汪宁渤,谈论最多的话题却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这些年来,让我最难忘的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的那场风电座谈会。”汪宁渤告诉记者。

  那天,汪宁渤见到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李国杰老师。他的初衷是与对方谈项目合作,如果有可能的话,再挖几个硕士、博士来和自己一起科研攻关。双方交谈甚欢,直到夜里11时许。李国杰老师激动地说:“汪主任,经你这么一鼓劲,连我都想去西北了。”

  “甘肃有中国风电最大的平台,搞风电的如果与酒泉风电基地失之交臂,那就太可惜了。”汪宁渤进一步鼓动。

  李国杰说自己抽不开身,但他的学生一定感兴趣。于是打电话叫来他的研究生王建东。王建东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是新能源学会的发起人,在风电和光伏发电方面搞了不少活动。汪宁渤见来了一位“知音”,大谈甘肃省风电技术中心的前景和未来,有多少科研课题,还有几项列入国家863计划等。

  这一说,王建东的激情立即被点燃了。他说:“我跟你去。虽然个人有点小困难,但我可以跟你去干两年,搞出点名堂再回来。”

  挖到第一位清华学子,汪宁渤心头愉悦。王建东来甘肃后,陟晶、丁坤两名清华学子也跟着来到甘肃。他们看中的,正是甘肃风电这个巨大的平台和汪宁渤这个“领头羊”。

  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汪宁渤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培养了一大批新能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近年来,甘肃省风电技术中心6位青年科技骨干分别到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攻读在职博士;一批青年才俊通过项目平台走上了全国领奖台,实现了人生梦想。有12名青年研究人员获得正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4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人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其中6人为第一完成人。

  “我们与清华大学电机系签订了合作协议,连续10年累计有150多名清华大学研究生到风电技术中心参加短期社会实践活动;有160多名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了甘肃的新能源科技创新项目。”汪宁渤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