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下好光景 田园采摘“打卡地”
河西村有了“长线”致富产业
河西村山楂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多年前,一首《山楂树之恋》的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宁静而又深邃的内涵,风靡一时,流行于大街小巷。日前,记者在永登县龙泉寺镇河西村看到,虽说这里已是初冬时节,但田野里一望无际的山楂树,把这村庄妆扮的很有特色,蓝天白云下颇显勃勃生机。
农民山楂树下好光景
今年51岁的石明兰是个开朗人,在这里已打理山楂树3年了,对山楂树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结。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和丈夫在一片山楂地的空凹处看山楂。石明兰说:“我们是要守护山楂的,如果不看的话,就会丢失。等把山楂全部卖掉后,我们就不住这里了。”原来,因怕尚未销售的山楂丢失,石明兰和丈夫都要在这里靠点火取暖来照看山楂,以防被盗。
说起她的“山楂树之恋”时,她说:“我开始是从打工开始的,3年来,经过农业专家的培训,我现在基本掌握了山楂树的修剪、打药、浇水等,现在主要带领周边姐妹们进行山楂的日常管理和采摘。”石明兰家有4口人,是建档立卡户。自从打理山楂后,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山楂也叫作山里红,果实不仅具有健脾开胃、促进消化等功效,而且山楂中还含有一种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这种物质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还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律等作用,可消食健胃、行气消滞、活血止痛、化浊降脂。
记者注意到,由于进入初冬时节,部分山楂已成熟落地,石明兰便与姐妹们一边采摘,一边将落在地里的山楂捡起来,日子过得很是充实。对此,石明兰说:“只有山楂产业好了,我们的收入才会有保障。”
山楂成了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永登县龙泉寺镇的河西村、费家湾、水槽沟、杨家营、龙泉村等种植了1500多亩的山楂。这里的山楂品种主要是大金星和大五棱,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生产的山楂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山楂俨然成了这里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永登县骏丰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董永健说:“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是2016年底龙泉寺镇招商引资的项目。3年来,已投入上千万元。其中入股资金200多万元。去年山楂树才开始挂果,生产山楂20万斤,今年也就40万斤。争取明年达到60万斤,同时开展山楂片、山楂糕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持平或盈利。”虽说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也在亏损运行,但我依然有信心,也有决心将这里的山楂产业做大做强。就目前来说,只有3年时间,合作社种植的山楂就已经有40万斤的产量。在此过程中,说实话,我们在山楂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走了些“弯路”,但只要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扭亏为盈,可持续发展也是指日可待。这就促使我一定要有战略眼光,甘于清贫,励精图治,做“长线”,才能钓“大鱼”。董永健坦言。
山楂产业让农民收益增加
据龙泉寺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龙泉寺镇在“三变”改革中,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总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山楂基地的基础实施建设,财政专项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支持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示范性产业的扶贫车间、示范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合作组织、示范性“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此举明显发挥了富民兴村的带动作用,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在此过程中,合作社采取“村级土地银行(农户)+经营主体(基地)+村集体”的模式,不仅带动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三变”改革,还极大地盘活了沉睡的资产、用活了各类资金、激活了内生动力。合作社依托山楂产业,吸纳了河西村及周边4个村上级扶持的5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并按照6%的比例进行分红,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12万元,实现了产业旺、村增收。
目前,每年当地农民在这里务工每月可达200人次,总收入在5000元左右。合作社入股农民675户2551人。其中,入股土地1500亩663户2539人(贫困户24户63人),固定劳动力入股12人,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分红金、基地务工挣薪金,促进川区5个村农民人均增收352元。同时,贫困户还参与村集体二次分红,人均增收530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09日永昌:“五小”产业托起致富梦
- 2020年11月09日朱家湾村架起“同心桥”“致富桥”
- 2020年11月06日【新甘肃云·县融媒集萃】靖远县:搬迁铺就“脱贫路” 勤劳浇灌“致富花”
- 2020年11月04日【央视网】甘肃景泰:特色产业搭台 唱响村民致富曲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