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说说省城来的好“亲戚”——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驻村工作队二三事

 2020/11/10/ 22:52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吴胜军 乔霞红

帮扶队员和村民交谈,了解养殖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胜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通讯员吴胜军 乔霞红

  找准产业富“口袋”

  “我要把这个荒滩变成‘金滩’呢!” 在自家新建的牛棚里,赵生财正在和妻子喂牛, 11头牛抢着吃草、喝水,膘肥体壮。

  赵生财是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的建档立卡户,说起养牛,他连连说: “这要感谢驻村工作队的郑队长呢。想扩大养牛规模,但牛圈小,让我犯了愁。郑队长知道后,和村上、镇上的干部帮我解决了难题。今年养了8头牛,最近下了3头牛娃,已经11头了。今年收入6万元没问题。”

  郑队长名叫郑振宇,是省财政厅在袁家河村的驻村干部,他对村子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谁家种植蔬菜增收了,谁家的庭院美丽干净,谁家的务工收入多少,等等,郑振宇说来如数家珍。

  一直以来,袁家河村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 “去年驻村队和村上的动员大家种西兰花,我种了3亩,收入1万多元,今年又种了3亩。丈夫和孩子都务工去了,家里种植收入也算可以。” 建档立卡户袁平兰说。

  提起种植西兰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应凯感慨颇多:“我们这个地方从来没有种过西兰花,想都没想过。去年郑队长和村上动员大家把西兰花种成功了。去年种了130多亩,平均亩增收3000元。今年种了150亩,效益好于去年,亩增收3500元。”

  2013年,袁家河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8.5%,驻村工作队和村上明确了“种植+养殖+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投资80多万元建大棚,发展蔬菜产业,帮助群众增收。仅今年,全村蔬菜销售了180吨。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改善环境美乡村

  走进袁家河村,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应凯说:“村民好像住在花园里,又好像是生活在‘画’里。”

  这变化,当然也离不开乡亲们的好“亲戚”。据了解,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工作队组织会议宣传2000多人次,入户动员群众庄前屋后种花,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兑现物质奖励60人次,村上共评选最美庭院户32户、勤劳致富家庭28户,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郑振宇说到:“在县、镇两级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利用3年多时间,先后投资210万元实施了‘千村美丽示范项目’,建成3个小公园,安装路灯400盏,一个社一个广场,全部配备了健身器材。”

  当问到这几年的最大变化时,在村上干了几十年的原任党支部书记杨彦海深情地说:“从2017年省财政厅帮扶以来,河滩变成花园了,社社路灯都亮了,烂泥路成了硬化路了,群众庄前屋后栽花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广场上的歌声不断了。”

  引领乡亲树新风

  农家小院大门口,金黄的玉米棒子很“艺术”地摆放着,院子里袁希林夫妻俩正在摘玉米棒的干叶子,郑振宇很习惯地坐在小凳子上和袁希林唠叨开了。

  乔振宇(中)一边干农活一边和乡亲们拉家常,了解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胜军

  “这几年,村两委的工作规范多了。工作队能和我们想到一块、干到一块,也善于做群众工作。”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应凯说道,“在驻村队的帮助下,村上一次性购置了200多个小凳子,群众们开会有凳子坐了,虽然是个小事情,但群众心里认可。”

  驻村工作,不仅是一份工作,同时也是一份事业,一种情怀。2018年后半年,郑振宇从省财政厅来到袁家河村,一干就是3年,而这3年恰恰是孩子上高中的时间。

  郑振宇、李盛、石彦兵,三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已经和袁家河村融成一个整体。在他们看来,后续产业发展还得跟进,文明进步还需提升,小康社会还需共同圆梦——今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