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疏堵并举 只为"兰州蓝" 今年兰州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可达85%以上

 2020/11/12/ 09:42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张万宏

疏堵并举 只为“兰州蓝”

今年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可达85%以上

  每日甘肃网11月12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11月1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标本兼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组合拳,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市露天焚烧秸秆明显减少、秸秆利用率明显提高。据悉,2019年,全市农作物秸杆可收集资源量约53.5万吨,综合利用秸秆达45.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可达85%以上。

  每年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各类人员达3000多人

  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结合实际,制定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我市确立了区县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以乡镇为主体,建立并完善了县、乡、村、社四级秸秆禁烧责任体系,定人定岗定责,实行全天候、无缝隙巡查管控。每年参与网格化管理的各类人员达到3000多人。

  我市通过在市县乡三级建立巡查督导队伍,督促县乡社落实监管责任,靠实网格员落实工作责任,重点对国道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及重点地段进行不间断全面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秸秆焚烧现象,边发现边通知整改、边发现边制止扑灭。同时,还通过不定期的无人机航拍取证,发现问题立即通报,协同处置,督促基层加强监管、整改落实。

  “全域化”参与机制做到“秸秆禁烧”家喻户晓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全面宣传贯彻《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行重点区域管控、核心节点管制,对秸秆焚烧频发区域和过火面积较大的耕地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和查处焚烧的违法行为,农民群众“禁烧秸秆、保卫蓝天”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我市还充分利用张贴标语横幅、开设宣传专栏、流动宣传车等多种手段,广泛发动、统一思想,确保禁烧政策的宣传不留死角、不留盲点。今年,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先后印发秸秆禁烧宣传挂画5000份,做到了“秸秆禁烧”家喻户晓、全民知晓。

  减少秸秆焚烧 推行“多元利用”路径

  我市创新大气污染治理方式,积极探索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多元利用”路径,从源头上减少了玉米秸秆留存量和因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据介绍,在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水平方面,我市积极抢抓国家“粮改饲”支持政策,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已设立秸杆收储站点7个,市级财政按照每吨12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补贴,引导全市60多家规模化草食畜养殖场发展全株玉米青贮,实现就近消纳处理。同时,组织全市农机技术人员开展秸秆还田技术服务,动员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引进秸秆加工粉碎机械,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示范,有效减少了因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目前,永登县已完成秸杆还田示范8000多亩,消耗秸秆3.3万吨。榆中县依托兰州大帝长城肥料有限公司,采用秸秆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生产有机肥料,每年利用秸秆约3000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的甘肃睿康现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秸秆基料化技术,生产食用菌。兰州圣大防火装饰材料厂改造生产设备,建成以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包装板材的生产线两条,2019年生产包装板材30万张。

  优化结构 强化源头治理

  据了解,我市将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结合粮改饲、四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扩大饲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源头上去秸秆化。同时,进一步优化草食畜产业布局,在秸秆产量大的地区鼓励发展畜牧养殖,提升秸秆饲料化利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大型秸秆收购企业,积极引进高效的机械打捆机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积极探索秸秆还田新技术,加大秸秆肥料化利用面积,逐步推广秸秆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让秸秆资源真正变废为宝。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