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 最拉风 最能耀武扬威的古代兵器
吕布 动漫图资料
戟,是古代兵器,这种兵器小伙伴们应该不陌生吧。就算不知道戟,也肯定听过方天画戟,它可是《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标配兵器,吕布曾骄傲地宣称:“我有赤兔马,我有方天画戟……”,胯下有赤兔马,就能踏遍千山万水,日行千里;手持方天画戟,吕奉先就能所向披靡,成为战神一般的存在……不是吕布夸口,戟,确实是不一般的兵器,《三国》中,除了吕布,曹操手下大将典韦的兵器也是戟,戟因名将而彪炳千秋,下面我们来看看它。
壹 戈、矛复合体,最拉风的勇者利器
瞧瞧戟的造型,此兵器的前端有尖锐的枪头,像矛;两侧又装有弧形的刃,像戈又像刀。确实,戟,这种枝形的武器就是戈与矛的复合体(也有刀与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上矛尖。这样一来,这柄兵器就威力大增了,既具有矛的刺击战力,又兼有戈或刀的砍杀勾啄功能。复合兵器——戟的杀伤力自然比戈与矛强出许多。
虽说戟为戈矛合体,却也不是先有戈、矛再有戟。远在商朝早期戟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到了西周时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春秋时,这种长柄兵器便大量用于车战,成为“车战五兵”之一,是车战时最为勇猛的兵器。甚至可以这样说,因戟大规模地用于战争,才使得东周列国进入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多为青铜戟,到了西汉随着冶铁炼钢技术的提高,戟便成了钢铁戟,吕布和典韦的戟肯定是钢铁戟了。战国后期,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秦汉时期戟便也从“车战”兵器演变为步兵和骑兵的兵器。东晋十六国后,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游牧民族手持的弯刀可是比戈、矛、戟轻便灵活得多,杀伤力也不错,戟便从军队制式装备中退役,做了摆设,主要为仪仗之用。
戟的种类有很多,作为武器的戟,按其式样和大小可以分为方天画戟、青龙戟、钩镰戟等长兵器,以及双戟、短戟等短兵器。吕布的方天画戟肯定是长兵器,而典韦双手各持一把的双戟却是短兵器。相比典韦手中的双铁戟,吕布的方天画戟可要华丽得多,之所以叫它画戟,就是因为方天戟的戟杆上有彩绘装饰。对的,像吕布这样娶了貂蝉的酷帅型男,手中的武器也要与之匹配才好,若拿了张飞那样的丈八蛇矛形象可要打折扣了。说实话,方天画戟这样华丽的武器多做仪仗之用,不怎么用于实战,不是不能用于实战,而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方天画戟使用复杂,功能多,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极高的技巧,它集轻兵器和重兵器功能于一身。一般使用方天画戟者必须力大,戟法精湛,才能发挥该兵器的优势,在熟练以后,既可以和重兵器对抗,与锤、镗等比拼力气,也可以和轻兵器,矛、枪、刀比拼招式技巧。方天画戟的使用者在战场上身体素质必须很好,武技很娴熟,方天画戟是勇者的武器,也只有“人中吕布”使起来才那么拉风吧。
人头形銎青铜戟
人头形銎青铜戟
贰 甘博镇馆之宝,人头形銎青铜戟
大家都知道吕奉先的方天画戟,却很少有人知道“人头形銎(qióng)青铜戟”,虽不及方天画戟那么闻名于世,此戟可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头形銎青铜戟1972年出土于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葬,戟长25.5厘米,宽23厘米,重275克。人头形刺刃,颈部有椭圆形銎,长胡三穿,援斜出如钩,有脊棱,援基饰一牛首,方内三齿,阴刻牛头形徽识。西周时的青铜戟可以反映戟这种武器最早最初的形貌。
这件青铜戟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人头形刺刃部分了,其造型浓眉深目,披发蜷须,高耳巨目,吻部突出,脸颊上还有形似火焰的纹饰,这个样子明显不是华夏人的相貌,专家研究认为,这很可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猃狁(xiǎn yǔn)人的形象,商末周初,甘肃灵台一带分布着许多异族建立的方国,也就是所谓“戎狄之邦”,墓主是周王室封到此地的伯爵,周王室所封诸侯的存在,就是为了加强对殷商移民及异族方国的镇抚。他们手握重兵,曾参与重大战役,受到周王的优厚待遇。这件人头形銎青铜戟就很可能是在某一次战役胜利后特别铸造的兵器。
商周时期曾盛行一种风气:战胜者不仅杀战俘献神祭祖,还喜欢以异族战俘的形象装饰贵族们的兵器。这种做法就是为了炫耀军功,激励士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了耀武扬威。至于头像腮部焰形纹饰,有学者认为是胜利者对战俘所施的烙面印记,以防止其逃跑;也有人认为是写实性地显示异族人的文面之俗。总之,灵台白草坡出土的这件人头形銎青铜戟,是贵族为炫耀战功而专门铸造的特殊兵器。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16日40名困境儿童“打卡”博物馆科技馆
- 2020年11月14日甘肃公路博物馆网上展馆上线
- 2020年11月13日甘肃公路博物馆网上展馆正式上线
- 2020年11月13日【图片新闻】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展流动博物馆“四进”活动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