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打通产业扶贫路
新天水·天水日报特约记者 马德海
张家川红花牛、刘堡乌龙头、大阳中药材、马关花椒、龙山苹果、木河蜂蜜、马鹿蕨菜……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大批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带动群众致富效果日益显现。
“如果不养牛,我们家恐怕到现在都脱不了贫。”11月29日,梁山镇唐刘村村民黄木合乐呵呵地说,“由于我有病加之家里有老人不能外出务工,我便开始养牛,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顺利脱贫,如今有十几头牛,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相信以后日子会越过越好。”
马占山是刘堡镇窑儿村村民,几年前他靠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维持生活。马占山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他种了10亩乌龙头,2017年顺利脱贫。
大阳镇大杨村支书杨小文告诉记者:“原先就有村民种植中药材,但是比较分散,规模也不大,经济效益不高,我们多次走访调研后确定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情况较好,仅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00多元。”
“以前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又缺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种植传统农作物收益低,通过试种花椒发现效益好,今年已有360多亩花椒进入挂果期,现有入社贫困户328户,另外有28人常年在这里务工。”龙投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龙耀珠说。
龙山镇全力提升扩大特色种植业,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果品产业,先后成立果品种植合作社23家,果树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有效带动2650人脱贫致富。
“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吸纳新社员,带动更多群众以多种方式入股,增收致富。”龙山镇裕丰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县世亮说,“合作社带动马河村及其周边200余名群众再就业,每年村民务工费和土地流转费收入100多万元。”
张家川县大力扶持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餐饮业与宾馆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形成了联动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格局。目前该县务工人员在北京、武汉、西安、烟台、兰州等城市开设餐饮经营门店18850家、宾馆1700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餐饮服务业撑起了群众脱贫致富半边天。“我们村主导产业是餐饮业,年产值近2000万元。”马河村党支部书记马耀斌说。
……
近年来,张家川县紧紧围绕“强基础、兴产业、促增收、惠民生、抓脱贫”工作主线,大力培育壮大畜牧、餐饮、林果、药材、蔬菜、劳务等富民增收产业,牢牢抓住主导产业发展机遇,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发掘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从现代化生产组织方式、农户参与方式、市场销售方式出发,因人因户施策,千方百计培育发展壮大产业,多途径推动贫困群众融入产业链,通过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走上幸福快车道,向着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01日富民“果”真有一套——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四
- 2020年11月27日庆阳市各项产业扶贫政策全面落实
- 2020年11月26日“羊”眉吐气奔小康——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二
- 2020年11月25日“牛”气冲天奔富路——甘肃省产业扶贫系列报道之一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