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眉吐气奔小康
——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二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兴羊业”,“发羊财”。甘肃开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精准脱贫三年行动以来,羊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优势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链条迅速延伸,“甘味”羊肉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全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甘肃肉羊存栏量居全国第三,共有9个百万只肉羊大县,羊产业产值超250亿元。红红火火的“羊产业”,让千家万户的甘肃农民“羊”眉吐气,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宕昌县贾河乡滩子牧场。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特约记者 刘国庆
1 小农户融入大产业
3年前,东乡县龙泉镇拱北湾村村民闵德祥还是个“穷羊倌”。他养了多少年羊,可一直成不了规模,常让羊贩子低价买走。焦虑的闵德祥,想不出更多赚钱的法子。
2018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农民尽快脱贫,东乡县制定羊产业计划,不仅帮着农户出谋划策,还给每个贫困户发放了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
闵德祥一下子充满了干劲。他抓住机会,买羊“扩容”,当年出栏的40多只羊,全卖给了合作社,收入直线上升。第二年,他又靠着县里给他落实的3万元精准扶贫贴息贷款,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很快就脱了贫。
像闵德祥这样缺钱缺门路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何能迅速步入养羊致富的快车道?这和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底,全省扶持种养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55.6亿元,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户,贫困户的种养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规模和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较2017年相比,全省羊存栏2000万只、出栏1562万只,分别增长8.7%、10.4%。
“一开始设计时,我们便决定把‘产业扶贫’和‘产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让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养羊,合作社把羊分给农户,各家各户按照统一的标准养,这样合作社就把农户带动起来了。然后,龙头企业又带动合作社,形成了一个‘联合体’,小农户很快就融入到大产业中。”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告诉记者。
如今,在大山深处的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就有6家肉羊养殖合作社。
马大五德领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由于父辈养羊贩羊,马大五德从小耳濡目染,积累起了一肚子的“羊经”。这几年,他通过合作社,带领村民抱团致富。
个人养殖,不论是技术还是销售都面临重重困难。而马大五德的合作社,不仅提供平价羊羔,还负责饲草供给、日常防疫。更让乡亲们放心的是,羊养成后能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的价格直接卖给合作社。
统一的羊羔来源、饲料配比、养殖方式,让品质得到了保证。有了销售渠道,价格自然也有了保障,解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肉羊养殖也成为当地村民一个重要的增收手段。现在,布楞沟村有28户村民,在马大五德的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起了规模养殖,仅2019年,合作社就出栏羊8000只。每户收益少则几万元,多的有十几万元。
规模化带来收益,收益促进规模化的形成。目前,我省形成了三大羊产业带:以临夏为核心的农牧交错肉羊产业带,以环县、靖远、会宁为核心的陇中陇东肉羊产业带,以凉州、民勤、金塔为核心的河西肉羊产业带。随着羊产业的规模化,养殖户脱贫增收的路径,也越来越明晰。
西峰区显胜乡岳岭村龙头组5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宗月养羊致富,从“家徒四壁”到拥有100只“羊资产”。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翟娜娜
2 产业链实现稳收益
“养羊大县”环县,现在真正将肉羊产业打造成了全县农业经济的“首位产业”。
近3年来,环县积极扶持在职干部、畜牧技术人员、未就业农牧专业大学生、村干部、在乡致富能人等“五类人员”创办合作社,养羊合作社因此遍地开花。养羊专业合作社不仅覆盖了全县所有贫困村,也实现了全县贫困户入社全覆盖。
羊产业覆盖面广,带动的农户多。要让千千万万的养殖户赚到钱,光靠打造农户+合作社的联合体,还不能将“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一条产业链,让环县养殖户实现了从“卖肉羊”向“卖精深加工羊肉(奶)产品”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羊产业的利润。
在环县的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食品厂,一只羊的各个部位被细分切割成80多种产品,按照西式羊排、涮肉、烧烤等多种系列,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要。
“通过精细化加工、包装,我们的羊肉产品畅销全国25个省市及香港等地,出口阿联酋等国,每年出口创汇2000万元以上,已成为百胜(中国)、海底捞、阿西娅等知名餐饮企业的羊肉产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该公司副总经理杨燕忠告诉记者。
据了解,环县近年来引进了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建办精深加工厂2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3处、奶羊繁育场1处、肉羊制种基地1个。
依托这些“领头羊”,环县建立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形成了闭环的羊产业链条。
打造一套好链条,获取超额大利润。在甘肃,越来越多的地方像环县一样,正依托肉羊产业链,将羊产业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优势盘”。
民勤将苏武沙羊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全县肉羊养殖规模达到300万只以上。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特约记者 马爱彬
3 品牌化助力新发展
养殖形成规模后,必然要建立全产业链。而产业链建成之后,品牌的打造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酒香也怕巷子深。很长一段时间,包括羊产业在内的我省特色扶贫产业,产出了不少优质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品牌不够响亮,知名度不高,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低位。
针对这一现状,省委、省政府近两年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今年6月,我省举办“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
在“甘味”品牌战略带动下,羊产业也迎来新发展,“东乡手抓羊肉”“靖远羊羔肉”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在全国市场上越叫越响。
品牌建设,让民勤羊肉香溢四海。为了提升民勤羊肉的知名度,当地政府结合苏武文化,打造了“苏武沙羊”品牌,并组织相关企业,赴全国各地参加洽谈会、展销会,短时间内便让民勤羊肉的知名度、美誉度得以提升。2019年9月,民勤县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誉名为“中华苏武沙羊美食之乡”。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民勤的羊产业又上了一大台阶。县里除了通过补栏扩群、种羊引进、品种改良等措施扩大养殖规模之外,还积极培育企业建链条,发展羊肉精深加工,推动羊产业提质增效。如今,民勤县肉羊年总产值达11.6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肉羊产业的纯收入达233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7%。
养殖规模化、全产业链化、品牌化。甘肃羊产业扶贫奏响的“三重奏”,不仅让整个羊产业得以协调、递进式的发展,而且让脱贫致富的步子走得更加稳健、持续。在陇原大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靠着羊产业,日子过得“喜洋洋”。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25日“牛”气冲天奔富路——甘肃省产业扶贫系列报道之一
- 2020年11月24日产业扶贫“小车间” 托起群众“致富梦”
- 2020年11月24日贠建民在华池县五蛟镇调研产业发展工作时强调 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 让发展成效更多惠及农民群众
- 2020年11月20日产业活起来 群众富起来——张掖市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