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中国的脱贫智慧】温暖万家灯火 共赴全面小康 ——酒泉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综述

 2020/12/04/ 21:21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张文博

玉门花海镇万亩枸杞基地(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2013年以来,酒泉市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750公里,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56处,完成危房改造8.51万户……改良盐碱地14.5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1.03万亩。

  2019年底,全市2.05万户7.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如今,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建档立卡贫因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待遇全落实,贫困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硬化路全覆盖,贫困群众住进了整洁的小康房,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昔日的荒滩已被绿树成荫的林地、阡陌纵横的田地、白墙青瓦的住房所覆盖,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酒泉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酒泉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的酒泉人距离全面小康的目标越来越近。

  15万移民扎根戈壁 迎来幸福新生活

  酒泉市是全省“两西”农业建设和省内中东部贫困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市先后安置了“两西”移民、疏勒河项目移民、九甸峡库区等移民15.75万人,设置移民乡11个、行政村60个。2013年全市识别精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万人,其中移民群众4.88万人,占68%,是酒泉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

  孟海军就是酒泉市安置的15.75万移民之一。

  2002年,孟海军一家从千里之外的临夏州和政县迁到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县七墩乡,当时分配的31亩地盐碱板结严重,只能通过种小麦等农作物来改良土壤。后来种植甘草,全家5口人,辛苦一年毛收入才2万元到3万元。近年来,在当地干部引导帮持下,孟海军开始养殖牛羊,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孟海军不但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在孟海军等养殖大户的带动下,许多移民群众也开始转变观念,种草搞养殖,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现在养着100多只羊、7头牛,去年补贴买的4头‘扶贫牛’,3头已经生下小牛,一年下来收入至少10来万元,比起单纯种地强多了。”孟海军说,一家人不仅在瓜州扎了根,还拥有了幸福新生活。

瓜州县七墩乡养殖产业

  十八大以来,酒泉市始终把移民乡村的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硬仗来打,组织市县乡三级干部联村包组入户,组建37个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上,具体抓好扶贫项目实施和入户帮扶措施落实,筹措16亿元资金用于移民乡村发展产业、改善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兜牢底线,酒泉市的移民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移民群众由刚迁来住“地窝子”,住一代藏头房、二代土坯房,现在全部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安全房、小康房;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安全饮水实现了“户户通”,全部用上了卫生厕所,柏油马路通到了家门口,许多移民群众开上了小轿车;移民乡村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配套齐全,免费校车走进了乡村校园,适龄儿童全部入园入学,移民群众的孩子升入高中、职高和中专的比例达到80%。

  2019年底,酒泉市2.05万户、7.1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全市37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全市提前1年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强“造血” 精准发力拔穷根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酒泉市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抓手,紧紧围绕现代制种、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畜禽养殖等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努力让根植于酒泉大地的扶贫产业转化为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大支撑。

  陈木平是玉门市六墩镇安和村村民,全家于2006年从陇南移民到安和村,2013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如何摆脱贫困、发家致富是陈木平这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2014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他开始尝试种植枸杞。几年下来,陈木平种植的枸杞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升,收入也稳定增加,他还成了地地道道的红枸杞种植“土专家”。在陈木平的带动下,现在的安和村已经发展红枸杞种植1000余亩,红枸杞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全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体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瓜州县西域风瓜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36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合作社理事长薛新兵便是周围贫困群众致富的“带路人”。

  近年来,合作社与香港立山尔、福建久泰、北京首航等16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集中流转农户土地,让农户以劳动力入股的方式,零风险参与经营,产出效益直接与农户收益挂钩,实现了“流转土地有租金、入社经营有薪金、盈利分红有奖金”三重红利。

  “我们承诺保底给贫困户蜜瓜收购1公斤1元钱,贫困户1亩地至少可以得到2500元至3000元的纯利润。按照一年种植两季来计算,每亩收入就可以达到5000元。”薛新兵说,蜜瓜产业正成为瓜州县贫困群众的“甜蜜”产业。

流星雨蜜瓜(资料图)

  截至目前,酒泉市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主导产业覆盖率达到86%以上,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以上,扶贫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产业之花已然结出累累硕果,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锚定高质量 巩固成果提成色

  脱贫攻坚,重数量更重质量。为了交出高质量脱贫的答卷,酒泉市进一步强化持续帮扶,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

  酒泉风光资源富集,风能可开发量达8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七分之一,年均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光能蕴藏量20亿千瓦,属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

  近年来,酒泉市充分发挥风光资源优势, 抢抓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机遇,在全省率先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探索了集中式光伏电站、贫困户分布式光伏电站、村级集体光伏电站三种光伏扶贫模式。全市累计投资4.02亿元,建成了总规模37.66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4796户光伏扶贫受益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村集体光伏电站143个,每年为贫困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持续收益20年,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坚持扶智扶志并举,方能全方位提升贫困乡村文明程度。

  酒泉市充分利用遍布乡村“讲习所”和“道德大讲堂”,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价值引领、乡风文明、科普培训、文化惠民等“精神扶贫”工程。建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85个,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五星文明户等评选表彰,积极推行“红黑榜”表扬鞭策制度。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八个一”工程示范点建设,大力宣传乡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深入推动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等文明新风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贫困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酒泉市将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保持财政稳定投入,进一步优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同步统筹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