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拔除穷根有“药”方——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六

 2020/12/08/ 10: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记者 杨万明

拔除穷根有“药”方

——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六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从零星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从药材原材料售卖向精深加工转变……得益于产业扶贫的“对症下药”,“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甘肃,近3年来中药材产业“药香四溢”。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465万亩,产值达450亿元,同时培育了以4个播种面积超30万亩的中药材产业大县。

  如今,中药材产业不仅成为陇原大地“拔除”穷根的灵丹妙药,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近日,岷县中寨镇塔沟村村民抓紧晴好天气挑拣、晾晒当归。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郎佐民

  1 标准化种植 培育“甘味”好药材

  种植,处于中药材产业链的最前端,直接决定着全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成败。

  虽然有着悠久的中药材生产经营历史,但长久以来,甘肃一些地方中药材种植一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那几招。传统的种植方式,导致中药材产业劳动力投入过大、单位产量低、品质无法保证。

  为了从源头上实现中药材种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可控,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这两年一直致力于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甘味”中药材首先得“根正苗红”。我省组建成立甘肃陇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科研质监单位,培育建成“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仅有好种苗,还远远不能使中药材有机、绿色、道地。甘肃在中药材生产各个环节,制定规范的操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体系,使全产业链有章可循,为“甘味”中药材提供了品质保证。

  在标准化种植过程中,我省还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既让中药材“长得快、吃得好”,又提升了中药材的品质,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全省种植的中药材,标准化率达到40%以上。

  标准化种植的推广,不仅保障了道地药材的品质,更使机械化耕作成为可能。

  眼下,正是中药材大量收获的季节,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的种植大户刘振文正开着大马力拖拉机在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里来回穿梭。拖拉机身后10多位村民忙碌有序地捡拾着刚从地里翻出的黄芪。刘振文告诉记者,机械化作业,不仅降低了用工成本,还提高了劳动效率。据他测算,通过机耕作业,每亩中药材种植成本降低了1500元左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得益于产业发展及布局战略,不仅传统产销大县大力推广起中药材种植,一些以前人们概念中非中药材生产片区的市县,现在探索起了适合各自地貌、气候特征的中药材品类种植。

  酒泉市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将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枸杞、甘草、苁蓉、红花等中药材种植作为新型增收农业。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万亩枸杞专业乡镇11个,形成了以瓜州枸杞、肃州肉苁蓉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布局。

  “靠着这个新兴的产业,我已经脱贫了。”在金塔县大漠农林生态产业股份公司梭梭嫁接肉苁蓉产业基地,王燕高兴地对记者说:“这3年,每年春夏秋3个季节,我都在这里打工。前一阵子采收苁蓉籽,每天能收入130元。”

  甘南州特意出台金融支持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仅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累计带动全州46个农民合作社,从事中药材种植,直接带动种植户3340户、11670人,实现人均增收1240元以上。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