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拔除穷根有“药”方——产业扶贫看甘肃系列报道之六

 2020/12/08/ 10:1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记者 杨万明

  2 品牌引领 “陇字号”中药闯市场

  在大力提高种植面积、提升中药材品质、增加产量的同时,我省坚持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不放松,摆脱了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的产业模式。甘肃中药材产业完成了从产品到“链条”的嬗变。

  甘肃中药材产业不仅仅有人们熟知的中药材切片出售,还拓展到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配方颗粒,现在又进军到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等领域。

  由此,“陇字号”中药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境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矩阵,催生出勇闯国内外市场的“甘肃力量”。

  仅陇西县,就引进了康美药业、普尔康药业、一方药业等27家知名中医药厂家入驻,形成了年加工各类中药材30万吨的生产规模,培育出“陇山渭水”“惠森”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产品品牌。

  为了达到“厂家不出门,药材销八方”的目的,我省适时建设开发了一批中药材仓储和交易中心,中药材交易正在向着线上交易、线下智能配送的现代化销售模式转变。

  走进陇西县首阳镇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全新的“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推动着中药材产业换挡升级。这个交易中心已达到年交易60亿元的规模。

  3 串珠成链 成就中药材大产业

  胡玉玲,宕昌县好梯乡苟家院村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家乡是党参、大黄、当归的绝佳产地。靠着独具特色的“宕昌模式”,她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致富带头人。

  “宕昌模式”是啥?近3年来,宕昌县在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宕昌模式”,真正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稳脱贫和支持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借助金字塔形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体系,农户、企业、县域经济得以共同发展。遍地开花的合作社,又带来了产业规模的集群效益。

  2018年,胡玉玲带动28户社员成立了好梯乡百草源种植养殖合作社,开发当地中草药产品。2019年合作社流转当地农户200余亩土地,种植药材并喜获丰收。同时收购加工当地农户党参、大黄等中药材120余吨。当年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等网售平台线上销售额达到280多万元,线下销售1000多万元。

  据宕昌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预计产量达8.2吨以上,可获利6.8亿元。仅中药材一项就能为县内贫困户和村集体带来800万分红,药农人均收入将突破3100元。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甘肃加快学习、借鉴、复制“宕昌模式”的步伐,做大做强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中药材产业越来越“药香扑鼻”。

  这段时间,景泰县上沙沃镇白墩子村的甘草种植合作社里一派忙碌的收获景象。

  2018年初,白墩子村抢抓“三变”改革机遇,依托甘肃菁茂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甘草订单,成立了甘草种植专业合作社。

  从流转本村600亩起步,合作社越做越大,现形成辐射带动全镇10个村、18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产业辐射带动效益,打造出了一个流转土地近2000亩的甘草种植产业园。正在分拣甘草的村民张红霞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些临时打工的,也沾了合作社的光了!每年的甘草采挖季节,我们两口子一月能挣8000元!”

  靠着这一根根土里土气的甘草,靠着这一个个曾不起眼的中药材,千里陇原越来越多的昔日的贫困村,告别了难肠的光景,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