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艺术评论 ▏为了更高层次的美——陈天铀的艺术“心像”

 2020/12/10/ 21:3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彭中杰

  彭中杰

  我省著名国画家陈天铀1998年夏天举行了名为“西北心像——陈天铀画展”的首次作品展览会,在观众面前树立起他大气磅礴的笔墨形象,显示出迥异于他人及时尚的艺术才华。

  对于陈天铀的山水画,历来有着种种不同的批评,较为广泛的看法是认为他有着反传统的倾向,因为他的作品明显地打破了传统山水强调笔墨线、点的平面构成程式,从而追求到意境更为深邃的三维立体感,使得山水有了“造型”的印象。另有一种看法认为陈天铀的画作实质上已不属于“山水”这个特定的美术范畴,他更多地吸收了西画素描的技法,同时以强调视觉反差的现代透视手段营造效果,而不再注重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倾注。作为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突出风格的画家,陈天铀的绘画特征与内在蕴涵是很难一言以蔽之的。好在这次画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其作品的风貌,尤其拿出了多幅古意盎然的传统山水小品,使人们对他的创作路子和风格的形成得到较为全面的了解。

  国画大师李可染教诲当代画家必须学习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传统,而后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广义的民族特征,同时建立起代表自己个性的艺术风格。天铀正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修养,并且有着实践基础的画家,他的难能可贵处在于既能“进”又能“出”,从而自禁囿力很强的传统观念与技法程式中脱身出来,不再在云山、竹树、荒村、野渡间追求清静恬逸的小情趣,转而汪洋恣肆地表现西部山川的厚重与苍凉。他倾注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大悲大喜、大冲动、大胸怀,因此也就赋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震荡。然而天铀并非故发豪情,故作雄姿,在他宏伟画风的隐微处,处处可见传统山水的冲融与典雅,从中不难发现沈周和龚贤的技法影响,并非肆意而为的“野狐禅”。正是传统血缘所起的微妙作用,天铀的画作形式上展现了明显的特征,虽然有西画色彩构成与透视方法的大量参与,其精神仍是民族的传统的。这些特征奠定了陈天铀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雄厚实力。

  艺术家要想取得惊人的成就,必须具有强大的思维功能。一位山水画家,首先应胸中有无穷丘壑,从而确立起他的构思——构图能力。这方面,天铀通过数十年不懈的游历写生获得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厚实基础,使他在创作中达到千山万壑指颐间的境地。同时为了克服多数画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表现障碍,天铀刻苦磨炼数十载,线、点及渲染等基本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心之所思、笔之所到,畅快淋漓地把“心像”表达——表现出来。

  陈天铀的山水创作,最难能可贵处在于作品有思想深度。气势宏伟的画作,往往有着内容空洞贫乏的弱点,显得大而无当。陈天铀显然很早便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追求恢宏、磅礴的视觉效果的同时,还追求着相应的精神与艺术的涵浑。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与探讨,从未背离过以老庄哲学为内核的基点,他从传统走来,完全有意识地从老庄思想的消极无为中发掘深层的积极因素,亦即从自然的“微茫”、杳冥中寻找合乎人性的“微妙”,亦即让心灵“秉天地之正”,这便是主张天人合一传统美学的至高境界。

  陈天铀的山水画风格是荒远的、苍凉的,从中能感受到严酷自然环境特有的悲壮美,同时也就突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抗力,这种抗力构成了人性美和生命美。这种打动人心灵的深沉的美感,是作者精神修养的反映,亦即他画出了自己的本色形象。天铀将自己的画集和画展均命名为“西北心像”,证明他对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已是一位“觉悟者”。

  陈天铀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这一代画家,上承由于历史积淀过于厚重而呈“停滞”状态的传统绘画格式与技巧,下启被种种现代意识与潮流切割得七零八落的“当代”国画理论。对于前者,天铀一以贯之地反对传统中抱残守缺,寻固定技巧、格式的绝对化与千篇一律的文人墨戏;同时在传统积淀的复杂层次中,寻觅挖掘前人的高雅情趣与心灵智慧。对于后者,天铀坚定不移地抵制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变异心理和抽象形式,他在创作中始终强调美术作品的视觉感觉,以及由视觉印象引起的心灵冲击。而这两个方面的追求,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审美等方面的延伸与扩展。他认为,这就是中国画的发展路子。它使中国画更加完美、丰富,同时也更加“中国化”。在这条发展之路上,陈天铀在自己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未曾懈怠,心无旁骛。他常说:我苦苦追寻的并不是自己作品的尽善至美,而是竭力使作品有些生命活力,有些民族精神。

  正因天铀在作品中追求到了活力与精神,他的画境也就达到了美的高层次,也就透视出了自己的艺术“心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