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开始栩栩如生”
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完成修复
敦煌研究院专家在修复文物
修复师正在对大面积残损切割壁画进行拼接修复
每日甘肃网12月1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12月15日,来自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天梯山石窟和文物管理科消息:截至目前,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已完成修复。
1
天梯山石窟被誉为“石窟源头,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412年),距今约1600余年。天梯山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据明正统十三年《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天梯山石窟在明代还有26窟,并在大佛窟前建有寺院楼阁,窟顶建塔一座,壮观宏大”。经过千百年沧桑之变,尤其是1927年当地发生的大地震,造成窟前大部分寺院建筑和石窟损毁,有的掩埋于地下。到解放初期,仅存洞窟18窟。
1958年,在窟区修建黄羊河水库时,对天梯山石窟除大佛窟和沿山雕琢的石胎泥塑像外,其余文物都搬迁至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保存。
天梯山石窟作为一国之君主持开凿的石窟,在我国石窟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较早载入史册的石窟寺,被誉为“石窟源头,石窟鼻祖”。史学界专家认为:天梯山石窟是一个有世界影响的石窟,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
敦煌研究院专家让壁画“重获新生”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家文物局〔1992〕119号文件和甘肃省政府〔1993〕78号文件批复,同意在“原址原位”修复天梯山石窟。
从1992年开始,武威天梯山石窟在国家、省、市、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修建完成了大佛窟挡水围堰坝、一号沟护坡、通往大佛窟的隧道、新建陈列馆和2.5公里通景道路等基础性工程,同时修复了大佛窟中7尊造像。近年来,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经费3000多万元,开展了天梯山石窟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天梯山石窟赋存岩体及洞窟本体防护加固工程项目、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保护修复项目等。2006年1月,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天梯山石窟大部分搬迁文物返还武威。
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敦煌研究院负责对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开展保护修复。目前,已完成了壁画表面病害修复、壁画碎片拼接、重层壁画揭取修复、彩塑拼接等修复工作,修复壁画面积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尊。天梯山石窟壁画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所有壁画经过污渍清除、颜料层加固、地仗层补强等十几道工序的特殊处理,最终让壁画“重获新生”。
3
洞窟和部分壁画、彩塑已在博物馆虚拟展示
根据介绍,修复的部分文物在武威市博物馆以“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专题展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完成了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为所有文物建立起数字档案。当前,天梯山石窟洞窟和部分壁画、彩塑已在武威市博物馆进行虚拟展示,游客可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天梯山石窟艺术。文物保护专家表示,修复的壁画满足展出要求。如果运输、展出条件允许,可以满足外出展览。
下一步,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石窟寺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好天梯山石窟的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积极申报天梯山第13窟、第18窟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在做好天梯山石窟修复彩塑壁画专题陈列布展的同时,基于天梯山石窟数字化保护成果,积极申报数字化展示项目;加强与敦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项目实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合作、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天梯山石窟的研究、管理水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雒焕素
(敦煌研究院供图 杨丽莎 摄)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14日一次黄沙碧海的隔空对话 “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走进海南
- 2020年12月13日在海南看“敦煌”,“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在海南展出
- 2020年12月13日敦煌石窟艺术展亮相海南博物馆
- 2020年12月08日敦煌石窟艺术添彩上合组织成员国佛教遗产共享网络展览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