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陇原小村庄 见证大变迁

 2020/12/25/ 04: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张文博 陈泳 范海瑞 谢晓玲

  二十二道弯 承载大梦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

首次改造时的22道弯。

修建一新的22道弯,成为当地人的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

普家庄村修建的新房整齐划一,一眼望不到头。

  冬日的晨光被云层遮掩,微微透出的光亮照在薄雾上,为景泰黄河石林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石林旁的龙湾村,在晨曦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在村民尚可栋家的院子里,堆满了新摘的苹果,尚可栋一大早就给苹果逐个“打”着包装。他一边忙乎着,一边说:“现在交通方便了,苹果很快就能运出去,再不担心储存问题。”

  离尚可栋家不远,在景泰县邮政局专门驻村开设的石林苹果寄递服务点上,一辆装满苹果的卡车已经出发,沿着出村的22道弯公路,把苹果销往各地。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是悬崖绝壁,水是汤汤黄河,龙湾村曾是一个没有“出路”的村子。

  “龙湾人的祖先是明朝天启年间从中原地区到西北修长城、屯田戍边的士兵,无意中发现了这块与世隔绝的土地,就在这里扎了根。”说起村子的历史,79岁的芮执东打开了话匣子。

  从县水务局退休的芮执东对村子的历史很有研究。他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龙湾村人口增多,还住进了许多从外地逃难逃荒的人,村子初具规模。但是村民、货物要出村,就只能乘坐羊皮筏子,一直漂流到宁夏中卫才能上岸。于是,村里人在村后的绝壁上开凿了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叫“天桥崖”。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开凿过程艰难无比,遇到最难打通的地方,村里还发出过“掘出一升沙土,换一升小米”的悬赏。

  新媳妇嫁到村里,坐完轿子得从悬崖上爬下来;驮东西下悬崖,得用本村的毛驴,外村牲口容易出事;到村里来办事的人,在“天桥崖”上被吓得尿了裤子……就是这样的一条路,成了龙湾人祖祖辈辈与外界艰难联系的通道。用芮执东的话说,正是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通往外界,龙湾村躲避了无数的战乱、兵灾、匪患,平静地度过了400多年自给自足的岁月。

  在漫长的时间里,龙湾人仿佛被大自然“困”在了这里。他们想走出去,希望有一条真正的道路。

  一直到1968年,政府开始组织龙湾人在离“天桥崖”不远的山崖上修建盘山公路,公路曲折蜿蜒,有22道弯。“那一年我16岁,刚从中学毕业就到修路的工地上干活了。”当年参与22道弯建设的尚可栋说,山石都是沉积沙砾岩,非常坚硬。修路的时候,人吊在半空中打眼安装炸药,一点一点炸,一点一点凿……路只有2.4公里,却足足修了三年。

  “22道弯,沙土路,很窄,坡大弯急,很容易出事故。”尚可栋说,路虽然通了,但村里人对这条来之不易的路还是充满“戒惧”。

  时间来到2006年,在黄河石林景区建设过程中,22道弯铺上了柏油,“转正”成了一条真正的公路。在2017年,政府加宽了道路,铺设了专门的游客步道和观光栈道,还在许多地方修建了防撞墙,这条路上就再没发生过交通事故。尚可栋笑着说:“现在22道弯不但安全,还能方便游客欣赏风景。”

  如今,22道弯不但是一条通村路,还变成了旅游路,龙湾人也依托景区吃上了“产业饭”。村里人运营起了观光驴车,放起了观光羊皮筏子,开起了农家乐,像尚可栋一样的果农们,把苹果运出了大山,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我自己种了3亩苹果,一年能收入10万元。”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项目中,尚可栋带着村里的苹果去天津参加展销会,两天就卖掉了一卡车,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22道弯,外面的人没法进来旅游,我们村各种产业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2013年,龙湾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目前,石林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700亩,年产5400吨……寒来暑往,黄河涛声依旧,而这条打通了历史、承载着未来的22道弯公路,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像一条五彩的绸带,牵引着龙湾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