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坚守,他站成一棵树的姿势
——记2020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名教师齐连虎
齐连虎和孩子们在一起
27年前,在华池县紫坊畔乡刘坪村,高中毕业的齐连虎因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求学深造。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他当了生产队长,但却致力于宣讲“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教化乡民,普及教育,最终成为一名代课教师。27年来,先后在华池县紫坊畔乡4个学校任教的齐连虎,秉承着教书育人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热心”的信念,站好三尺讲台,服务乡村教育,播撒下无数智慧的种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27年后,面对全校只有15名学生、6名老师的窘境,他依然保持着任教第一天时的热情,循循善诱,播撒爱心,在这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坚守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向下生长 在乡村教育第一线扎下根
1989年7月,齐连虎高中毕业。因家庭生活拮据,难以继续供他上学深造,他只好回村务农。1991年,由于村里读过书的人少,村民们推荐他当了一名生产队长。上任后,他在带领村民耕地搞生产的同时,发现村里教育环境极为恶劣,半大不小的孩子进不了学校,学不了知识,一眼就能看到这些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痛心之余,他积极向村民宣传“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努力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家长陆续地把孩子送到了村小学读书。听到村小学传出的琅琅读书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慢慢在他心里生了根。
1993年秋季开学,村支书、小学校长找他,说学校老师走了,让他这个高中生先去代几天课,等着新老师来报到。但是一直等到学期末,也没有新老师来。就这样,他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乡村代课教师。从此,他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先去自家地里干一个多小时的农活,然后再步行一个多小时去学校教书。去学校的道路崎岖蜿蜒,每逢下雨,道路泥泞,沟里发洪水时,他就一个个背着学生过河;遇到下雪天,路滑不好走,他总是早早为学生铲雪扫路。寒来暑往,未曾间断,这一干就是6年。在这6年里,他的月工资只有75块钱,是公办教师的十分之一。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家事耽误学生一节课。由于工资低、孩子小,所有照顾家庭、务农的重担都落在妻子的身上。看到家里日子过得这么艰苦,他思想也曾动摇,想去外面的世界打工赚钱补贴家用。但怀着对孩子们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又暗暗下定决心,自己没有完成学业的遗憾,一定不能再发生在下一代人身上。
1999年9月,因乡镇初中师资短缺,他又自告奋勇来到紫坊初中担任英语教学工作,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他忙并快乐着。这期间由于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年幼的孩子,6岁的女儿因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不幸夭折,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也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但想到自己走后学生就没有了英语老师,他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向上生长 为了乡村孩子的光明世界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收获幸福的过程。今年开学第一天,他迫不及待地来到教室,看看将要和他相处的孩子们。一进教室,孩子们都投来了惊异的目光,他笑着问同学们:“见到我时都想到什么呢?”学生们畅所欲言,叽叽喳喳地吵开了。在学生们的七嘴八舌中,一个刺耳的声音出现了:老师为什么这么胖?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都把目光投向这位大胆的同学。然后学生都在静观他的反应。按常理,他应该觉得很难堪或者很生气的教训一顿这个“刺头”,可是,他却一点也不生气,还冲着这位同学发自内心地笑了。面对孩子们的单纯天真、调皮淘气,他总是板不下脸来,觉得这些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因为他始终记着校长经常说的那句话:把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你一定是一位好老师。
作为班主任,每一届孩子的第一次家长会,他都精心设计一番,向家长努力灌输“教育就像种庄稼”的理念,最大努力地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平时爱学习,善于总结、反思,能自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语法。在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他还担任了语文教学,报了网络书法学习班,并将所学毫无保留地运用到语文课程中,学生们的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在教育学生时,遇到不服从管教的孩子,他总会和学生多交流、多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扬成绩肯定优点,持续关注家校共管。他常以“五心”作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即“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对待学困生要有耐心、对待学生的生活要细心、对贫困生要关心、对需要帮助的同事要热心”。他认为,老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他认为,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是什么样,学生的身上也就会有你的影子。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只要给予汗水浇灌,终将盛开成才,老师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向内生长 为了自己的使命更加荣光
在多年的教学中,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理论素养一定要高。为此,他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先后自学取得了汉语言文学和英语两个大专学历,这对于身处乡村学校的老师,尤为困难和艰辛。2006年,因成绩优异他顺利通过市招,被录取为正式教师,并获得了“乡村从教20年荣誉证书”。
近年来,他努力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积极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按标准展开教学。他平时广泛涉猎教育教学书报杂志,每有培训机会总是积极争取,在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及时查阅资料,虚心请教同事,虽然年过半百但能够熟练地操作运用多媒体一体机。他还利用各种网络教育平台观看优质课教学视频,主动向北京、陕西、天水等地教育专家请教,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优秀的教学做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中。
他常常和同事们讲,“教师要把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中,他努力做到教有所得、研有所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带动其他年轻老师,经常为大家上示范课,时刻关心关注大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他们争取外出学习培训、听课、比赛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面对学校生源少的情况,他常常扪心自问,找寻原因,带着同事三番五次的进行家访,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育人环境,尽最大限度给学生创造宽松向上的学习环境。
面对记者提问“是怎样的精神让您在最偏远的乡村学校待了27年”时,齐老师憨憨地笑了。他说:“为了教育事业,我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但我也体会到了一名教师的幸福与光荣。在全国脱贫攻坚即将胜利的号角中,能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我无怨无悔!”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特约记者 张明祥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30日张掖市乡村教师平均月生活补助达411.71元
- 2020年12月29日甘肃为16万名乡村教师落实生活补助15亿元
- 2020年12月24日从代课教师到全国模范教师——走访2020年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提名教师董天遣
- 2020年12月24日【AI智播】甘肃5年为16万名乡村教师落实生活补助15亿元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